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這一堂魚翅課

◎ 林愛龍

環保署長李應元應邀參加朋友聚會吃了魚翅,引發議論。儘管李署長不是宴會主人,也曾猶豫是否不要吃、讓這道菜變廚餘去,但仍沾上了非環保署主管的業務風波。

首先,要肯定並感謝李署長決定以後不吃魚翅,歡迎加入保育海洋行列!然而,真正該探討的是「魚翅供應鏈」。因為當一碗魚翅來到你面前,為時已晚!如果漁船不抓(尤其以鯊魚為主要目標的漁撈行為)、餐廳不進貨、東道主及助理記得提醒不要點;如果台灣跟美國加州、夏威夷州等十一個州一樣直接禁售魚翅,一切就無從發生了!

此外,這事件恰恰反映台灣人普遍缺乏環保敏感度的現象。「婚宴、年菜不用魚翅」,已是年輕一輩的基本常識。回顧國際海洋保育倡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早已於上個世紀、一九九九年便提出「國際鯊魚行動計畫」,呼籲各國提出鯊魚保育行動;而二○○○年阿扁國宴時,也已宣布停上魚翅這道菜了。

然而,十幾年來,民間處處拒絕進步──許多老人堅持點魚翅才有面子,網路上屢有新人向父母爭取婚宴不用魚翅未果的挫敗案例。餐桌上,更常遇到「勸吃」魚翅盅、鯊魚煙的東道主或同桌──但他們自己都不知勸吃的內容物究竟為何種鯊?幾歲鯊?筆者更遇過要送你一大盒「鯊魚煙」帶回家當伴手禮。

筆者認為,漁業署不是不知道國際潮流,也冒著「領先亞洲」的產業壓力,實施「鰭不離身」,回應筆者與中研院陳昭倫研究員二○一一年共同發起的「愛鯊DNA計畫」──發動全台志工蒐集一千份鯊魚肉樣本,研究我們究竟吃了什麼鯊。研究成果後來成功躍上國際期刊。但台灣「每一環節」普遍支持漁業署禁捕鯊魚的前進力量在哪裡?

深深希望環保署長的魚翅這一課,讓所有餐廳、東道主、聯絡行程的助理,未來時時保有保育敏感度,點菜時要把關,餐桌上別再出現「魚翅」或「珊瑚礁魚類」如鸚哥魚等各種不環保海鮮的畫面,吃飯時也不要互相為難,一起發揮「沒有消費,就沒有撈捕」的公民力量!

(作者為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