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別讓單車太孤單

◎ 詹凱盛

為了避免單車騎上人行道發生意外,台北市政府將加強取締。以行人的立場思考當然也希望人行道淨空,但在單車基礎建設覆蓋率不足且單車通勤人口尚低的現在,針對自行車取締,傳達的是不鼓勵單車通勤的市政方向,降低綠色通勤的誘因。

綠色交通泛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交通方式,自行車及大眾運輸都是不錯的選項。所有經歷過汽機車文明的城市都嚐過苦頭,包括交通事故死傷、空氣污染、馬路與停車位永遠不夠,以及民眾運動不足衍生的文明病等。現在的不作為,未來就是持續環境惡劣與全民健保高成本的惡性循環。

推廣綠色交通並非殲滅汽機車,即使是人稱單車首都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單車使用率也僅約三成。推動綠色交通並非強迫所有人改騎單車,而是讓單車成為一個可行的選項。尖峰時段的內湖科學園區與中山北路告訴我們,永續交通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單車通勤的門檻夠低,相信更多人願意嘗試。

保障行人路權的立意固然良善,但人車共道的設置缺乏一致性。當自行車專用道覆蓋率不高的情況下,對路況不熟且安全意識較高的民眾而言,仍傾向使用人行道以避開汽機車。在許多沒有自行車道標線的人行道,市府也的確豎立許多人車共道的標示,但劃設往往破碎而不連續。舉松山路五分埔商圈為例,這裡人行道沒有人車共道標示,但該路段許多巷口又劃設自行車通行的標線,類似情況不一而足。在基礎建設尚未完善前貿然執法,只有徒增困擾。

推動綠色交通勢在必行,畢竟攸關未來成為宜居城市的契機,運用執法資源時更要拿捏效益,並考量是不是違背綠色運輸的大方向。會騎上人行道的許多是入門單車通勤的朋友,如果加以打壓,單車通勤的種子就難以發芽,汽機車就永遠是更吸引人的選項,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一樣會對出門的兒女說聲「路上小心」。建議市政可以優先改善危害市民生命安全的交通問題,而不是找最好抓也最小眾的對象開刀。

(作者為台灣城市單車聯盟理事長,軟體工程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