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英九畢業展:老舊社區

■ 彭揚凱

在台北市政府耗費氣力彙整馬市長「政績」宣傳的同時,一個跟市府攜手合作八年卻到頭落空的老舊社區故事,格外引人深思,那就是萬華的大理街。

跟所有老舊社區一樣,大理街環境老舊、密度擁擠、且缺乏足夠公共設施。正因此,八年前馬市長「翻轉西區軸線」的競選訴求切中了社區謀求改造的願望,「阿婆抹粉水噹噹」感性訴求有效動員居民之純樸熱情,就這樣,一個持續八年為求催生一座糖文化主題公園的社造運動於此開展。大理街居民展現的驚人意志與能量,包括推動都市計畫變更到遊說台糖土地同意撥用,自力連續辦理七屆「艋舺甘蔗祭」,乃至參與式規劃、鄉土教育、社區課程等多年持續不斷。這種表現,連馬市長都多次在公開場合稱許大理街為台北「社區營造模範生」。

弔詭的是,這個馬市長口中的模範生,卻在他任期將屆之時公開喊話抗議,不啻為馬市府八年宣揚「翻轉軸線」、「社區營造」成果之當頭棒喝。整個事情的癥結其實很單純,就是儘管馬市長多次到訪並許下承諾,但八年到期,大理街居民日思夜盼的公園,卻在市政府宣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沒能蓋出來。誠然,政策的落實有其脈絡與現實條件,但大理街作為馬市長任期最為積極活躍社區之一,它的故事絕對有其代表性與象徵意義:

首先,這暴露出馬市府從事都市建設投資一個很奇特的盲點:對地方有疑義、意見未整合的方案,如建成圓環、大龍國小、西門市場、龍山寺地下廣場等頻頻改建,卻換來民怨與批評;但對於一再承諾且社區早已期盼的建設,如大理街的公園,卻延宕八年未能執行。此種城市規劃心智與政治判斷力,著實令人不解。

再者,也反映出馬市長「翻轉西區軸線」政策宣示背後的空洞不實。台北市老舊社區最大問題在於公共投資不足,從而造成周邊地區缺乏市場動力投入發展更新,因此,欲翻轉軸線,公共投資往老舊市區傾斜乃必要前提。試問,八年來市府累計達一兆一千億以上的預算規模,有多少比例優先投入於老舊市區?大理街居民的八年期盼,不正是在馬市府「翻轉西區軸線」但「優先性不足」的矛盾中成為泡影而幻滅嗎?

對處於全球競爭的台北,八年,是一段不容停步的時間,看看我們周遭的首爾、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於過去八年的驚人轉變,想想我們連大理街這樣一個社區公園耗了八年依舊難產,真不知即將卸任的馬市長有何感想?看來,對於城市治理者的評價,台北市民的確應該拿出比「善良」、「勤勞」、「親切」等空泛標準更為積極的要求。因為,我們不想要看到另一個八年蓋不出一座公園的故事!

(作者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