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山區現場談照服員不足

◎ 莊仁賓

「長照2.0」正式上路,站在醫者的角度來看,這是德政。以筆者過去四年多來在台南偏鄉山區服務的經驗,山區老人多為經濟弱勢家庭,是最亟須長照資源的族群。許多疾病的發生甚至退化的過程,是可以經由完善的居家照顧和營養支持得到預防,因此在健保資源逐漸捉襟見肘之下,將長照政策有效率的執行,事實上是節省健保支出的有效策略。

體認長照對山區民眾的重要性,筆者服務的醫院在三年多前即開始承接衛福部「獎勵偏遠(含山地離島)及長照資源不足地區設置在地且社區化長期照護服務據點計畫」,進駐台南市楠西區,成立長照據點,執行長照資源需求的普查。楠西區是典型的東台南山區,登記人口數只有九九○○人,但大於六十五歲老人高達二十%,分布在面積一○九平方公里、約莫十個台北市信義區大小的山區。我們醫院的長照據點專員翻山越嶺,透過楠西區公所協助,與當地七個里里長密切合作,挨家挨戶完成失能人口普查以及長照服務需求評估。分析結果,需要居家照顧服務比率佔五十%最多,其次為小規模多機能(十五%)以及喘息服務(十四%)。

知道長照需求在哪裡,但山區有足夠的照服員嗎?與市區內工作場域相比,山區照服員絕對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交通成本,等待市區照服員進入山區服務,在現今的照服員待遇水平之下,肯定是緣木求魚。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醫院積極招募當地果農,提供照服員訓練,期待讓在地人能負起照顧左鄰右舍的老人或失能鄉親的任務,並提供就業機會。但由於這些農民照服員均是農保身分,不太可能為了成為專任照服員而放棄農保改投勞保,因此僅能以部分工時聘任。在低薪以及僵化的制度下,山區照服員不足問題,始終是推動長照工作的緊箍咒。

「去機構化」、「在地老化」一直是政府推動長照政策的重要口號,事實上也是許多最亟須長照資源民眾的願望。以公衛的角度來看,投入失能以及老人族群的長照服務,絕對是節省健保支出的有效投資。期待政府能靈活地運用資源,務實的解決偏遠地區照服員不足的問題,才能落實蔡總統長照政策必須要讓民眾「看得到」、「用得到」以及「付得起」的宣示!

(作者為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