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與林濁水談40%

日前民進黨新潮流系前立委林濁水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表示:「國人應從文明的角度來界定China(中華),而不是從Nation(民族國家)的角度來看,文化上強調台灣主體意識,會比只強調本土意識好」。筆者非常佩服前立委對國家民族、文化之真知灼見,相信這也是過去絕大多數主張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前輩所持之主張。

不過,對於「台灣最大貿易夥伴仍是美國」、「赴中投資四十%上限理由已不存在,政府制定四十%上限是要保護高科技產業,但從現況言,四十%對電子產業影響少,對傳統產業影響大,不該擋的卻被擋住」、「中國的崛起不能沒有台灣,台灣不必妄自菲薄」等的陳述,即認為頗有商榷餘地,爰申述我見就教於大家。

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仍是美國嗎?在二○○○年之前或許是,但現在已不是了。二○○五年台、中間的進出口貿易合計已達九三七億美元,遠高於對美的四九五億美元,今年至九月底我國對中國之出口依存度四十一%(美國退縮至只十五%),進出口合計金額七九四億美元,幾已兩倍於對美貿易之四○一億美元,台灣對中國之傾斜已嚴重到「與狼共舞尚不知其風險」的程度。

「設定企業赴中國四十%上限理由如今已不存在」嗎?我們必須了解,四十%上限是國家風險管理之一種,絕非只是為了要保護高技術產業,這與銀行法限定銀行對某一企業之放款不得逾銀行淨值之百分之十五(擔保放款)是一樣的,非對銀行發展之限制,而是保護銀行因經營者之貪瀆對特定企業放款過多,危及銀行及國家之金融安定。除上述規定外,銀行法對銀行之投資企業(國內外)亦有不得逾銀行淨值四十%之限制,也是國家以法要求銀行(企業)做好「風險管理」之例。中國是全球唯一明言併吞台灣的國家,對此國家不需做風險管理以保台灣安全嗎?

以純風險管理之角度言,四十%上限應已過於寬鬆,一家企業將四十%淨值投資中國,若加上周轉資金及設備融資,實際投入於中國之資產必已接近淨值,萬一中國侵台,台灣被封鎖,企業必陷於莫大之經營危機,甚至屈服於中國。是以,主張取消上限的人,在思維上與「反軍購」幾無兩樣?

「不該擋的卻被擋住」的反面應指傳統產業可以無限西進,但此種「輕視傳統產生」的思維,也是使台灣這些年來國內投資不足、消費不振的主因。風險管理之必要性與金融法規一樣,不因產業而有所不同。令人納悶的是,企業投資中國如果已達上限,何不增資,資本增加一百就可投入中國四十,四十%還不夠嗎?

我們希望西進論者不必妄自菲薄,但也不得夜郎自大,台灣的腹地畢竟只是中國之二六七分之一,「中國之崛起不能沒有台灣」,只會適用於中國羽毛未豐急需台灣資金及技術之時,若有一天台灣的晶圓、面板、農技都已被吸完,恐怕那天正是中國對台用武之日。狼要吃羊是不需任何藉口的,四十%的上限即是保住台灣產業與矽盾(Silicon Shield)的法寶,也是小羊(台灣)不被惡狼(中國)吞食的唯一可靠方法(註:群聚效應不能只靠單一產業)。

四十%的上限會使企業出走嗎?統派都這麼說,或許會,也確有人在出走,但是取消限制必然走得更快。事之真偽只要看看開放後的筆記型電腦就知道,未開放前雖有人偷跑,九十三%仍在台灣生產,但開放後不到三年全部跑光,現在沒有一條生產線留在台灣,這與禁毒還是有人吸,不禁即一定滿街毒蟲是一樣的道理。

筆者深切了解,這些話都將是耳邊風,都將是多餘的,還會被譏為「時代不同了」。或許是吧,因為在他們的眼裡,現在是中國的時代,台灣只有對中國開放,融入於中國經濟圈之內,別無他途,「國際的長河」是流向中國的。

只是企業可以雄飛中原,但台灣卻會因此成為邊陲。(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