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輝
直到今天,台灣為國寶級的文學、藝術、文化工作者身後留下紀念場館的例子仍不多見,有些或可歸因於產權問題,但有些是文化、藝術工作者生前自己就已設立,在其身後政府只要加把勁,就可以完成他們的心願,可惜最後大多數事與願違。
台中未能將作家楊逵故居保留下來,至今仍令人相當遺憾。在台中,不僅楊逵的故居未能保存下來,藝術家陳庭詩精於鐵雕、版畫、水墨等,獲得十項全能大師的稱譽,雖在今天的台中市太平區留有他的紀念館,但連台中市民知道的也不多,如何讓它成為城市的文化底蘊?
最近台中又有一個例子前景未卜,台灣空拍先驅余如季今年八月過世,身後留下百萬張照片跨越兩個世紀,從農業時代的台灣農村面貌,到都市化、工業化的台灣,他是最有力的見證人,瀏覽其照片,宛如走入台灣的時光隧道。
余先生的場館是自己生前就蓋好的,只要政府從旁協助,就能正式設立「映像美術館」及「攝影藝術博物館」,這不僅是余如季生前遺願,也是關心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心願,政府何樂而不為?
(作者曾任台中市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