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賑樫
一九六○年後的幾年,很多日本產業因其國內成本高漲,開始來台與台灣人(台灣很多人會講日語且已較民主)合組公司開廠生產。那時有美軍在台協防,所以美國公司也跟進。讓台灣經濟傲視全球約二十年。同期東南亞華僑(中國未開放前,華僑都向台灣)也都回台投資。一九七○年後,華僑聘請台灣技術人員去東南亞各國開廠,這些技術人員等熟悉當地後,又邀親朋好友到那裡投資發展。十幾年後,台灣成本太高,不少業者陸續移往東南亞,因工資較低、土地便宜、離台近,加上有很多台商華僑可協助。
以個人所在的菲律賓為例,一九八五年台商大舉投資,但一九八八年多次軍變、工潮不斷,許多台商撤往越南,部份也進入中國。一九九二年美軍撤出蘇比克,當時李總統推動南向政策,主要是怕台商大量投資中國(工資低、語言通,又給很大優惠),但蘇比克三年後開始罷工,台商大多移往中國。
由此歷史可了解:到東南亞投資並非政府主導,而是環境與利多所驅使。其中大部分原物料由台灣供應,研發接單押匯都在台灣,所以差額留在台灣,政府有稅收,台灣工人有部份工作可做。這才是投資與貿易。
李總統與陳總統推動南向,是因那時台灣產業非得外移不可,到南向國家利用投資合作拉近外交關係,還簽租稅協定,政府可取得部份稅收。馬總統時代為讓統一儘早實現,盡力推動台商西進,於是到二○一一年後,台灣產業已空洞化,失業率攀高,GDP降到一%上下,政府財政困難,剩下的企業經營不易,那有能力再往外走?反倒是這幾年一些做東南亞生意者,因轉進中國,生意變成中國的。
台灣現有產業已剩不多,且不具競爭力,需要整軍才能再戰!新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對國內現存產業總體檢,對於廠商經營上的困難,要盡力幫他們解決。更要找尋可馬上在國內投資、對國家發展能立即有成效的項目,以提振經濟、增加工作機會。至於新南向,想要有成效,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且須有實務經歷的領導者規劃推動才能成功。
(作者為菲律賓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