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敗選者:紅潮媒體

■顧忠華

北高市長選舉結束,選民說話了,選舉的結果顯示,選民的智慧認為「維持現狀」是目前台灣政局最好的選擇。而宋楚瑜在開票途中即公開宣佈退出政壇,則是投下另一顆震撼彈,親民黨有可能迅速泡沫化,象徵了兩黨政治的格局更加確立。這一役,顯然其政治意義超過了單純的地方首長選舉,對於台灣未來的政局,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還可以探討的議題,便是媒體在台灣民主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台灣的民主化是伴隨著媒體的自由化與市場化,當初大家殷殷期待的是,媒體進入正常競爭的時代,可以揮別過去在威權體制下,只能扮演統治者傳聲筒與宣傳機器的悲哀情境,真正發揮「第四權」的功能,為台灣的「公共領域」建立堅實的基礎,並能忠實地反映民意趨勢。

不過,事態的發展不見得盡如預期,一方面台灣的媒體環境確實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各式各樣的新興傳播科技,如有線電視、網路、數位資訊,都使媒體的威力更無遠弗屆,也更即時傳達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事件。但是另一方面,小小台灣島上,一下子佈滿了全世界最為密集的SNG衛星轉播車,象徵著媒體的競爭已超越了白熱化的程度,開始出現「羶色腥」的惡質化現象。而更嚴重的是,部分特定媒體以「名嘴爆料」的形式介入政治,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完全偏離了媒體的專業,也降低了民主的品質。

台灣屬於「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各項攸關民主的制度仍未臻完備,尤其在憲法尚待全面翻修、政治文化不夠成熟、以及政黨對立嚴重激化的條件下,媒體其實應該負起更大的教育責任,並且以身作則來實踐公民社會的理念。可惜的是,台灣的部分媒體似乎只想一味追求收視率,甚至刻意迎合政治立場激進者的偏好,以至於忽略了媒體的「天職」乃是傳播真相、促進理性討論,而不是在政治上「押寶」或自甘淪為政客的「馬前卒」,進行「代理人戰爭」。

尤其過去一年來,台灣的民主面臨了一波波「媒體魔咒」的衝擊,包括媒體試圖激起「紅潮」,來逼迫國家領導者下台。這種訴諸「民粹」的操縱手法,最後是弄巧成拙,引起了普遍的反感。而直接的檢證,則是北高兩市的選舉結果,粉碎了許多「主筆」或「名嘴」的斷言,這意味著選民不隨媒體魔咒起舞,以堅定的政治選擇來表達自主意志,進一步鞏固了台灣的民主。

由於部分媒體的不公正,這些媒體的選前民調大幅失真,根本喪失了參考價值。假如說這場北高選舉是一場「信任投票」,被投「不信任」的是這些殺紅眼的媒體。所以,選舉結果讓台灣各政黨都要閉門思過、冷靜反省,那麼台灣以偏頗為樂的媒體何嘗不該好好反省!

(作者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