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零風險」的成本與意義

◎ 劉振乾

日本食品進口問題越演越烈,有心人想把它轉化為政治問題,因此正本清源,還是要回歸科學的本質。

不管是什麼物質,都有到某一定量以下就不呈現其毒性的界限,這稱為「Threshold」(閾值,即門檻值)。反過來說,任何物質無限攝取,就會變成毒物。食鹽與維他命攝取過量都會致命。

分析一滴海水,可以檢出猛毒的砷與鎘、放射性元素的鈾等。而我們體內也含有鉀40等放射性元素,經常放出四千貝克的輻射。戴奧辛與氰酸化合物,遠在人類發生以前,就存在於地球上。在任何環境下,如果徹底地分析,一定會檢出多多少少的危險物質。

在日本,自來水中各種重金屬含有量的基準項目有五十一項。但是當分析技術進步,能檢知微量物質,才「看見」其實身邊存在著危險物質。要把這些東西除得一乾二淨,變成全部是零,乃是一件非現實的事情,對於維護利用者的健康與便利,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才對每一種危險物質訂出「可以容許含有到此值」的基準值。

基準值並不是「超越此水準就有危險的線(LINE)」。比方說,當道路前端有斷崖時,要防止車子掉下去,一定要在距離相當遠的地方就設置警示牌,才來得及踩煞車。同樣的,食品與飲料水的基準值,乃是確保充分的安全「margin」(餘裕)。

這餘裕有多大呢?一百倍以上。把某種物質讓實驗動物攝食,在有生之年每日持續攝取也不會出現毒性的量,就是「無毒性量」,也就如此訂出。但這是用在動物身上之值,不能保證可以適用於人類。因此將安全餘裕訂為一百倍,攝取量如果是動物之無毒性量的百分之一,應該就沒有問題了,並將此訂為基準值。

由上述可以看出基準值的嚴謹度。當然,把污染物質弄到零是最好不過的。但是如此努力,到某一程度是有意義的,但超過此界限就變成成本太高而失去意義。

(作者為台電退休工程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