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吃得安全才安心

■ 雷立芬

台灣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大致可分為三大類:藥物殘留過量(蔬果之農藥、禽畜之飼料及添加物等)、不當添加物(麵條浸泡雙氧水)以及假貨。

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簡單說,就是給農產品身分證標明品種、產地、農藥肥料用量和次數、收穫日期、消費期限、生產者姓名和住址等。

根據生產履歷,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掌握必要訊息,當下判斷食品的安全性而決定是否要購買;當產品出現問題時,至少可以追查到生產者,要求其負法律責任。但是這一切過程都有賴生產者誠實記錄,包括生產者的基本資料都無偽。除此之外,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檢驗與認證機構。

然而要將農產品的身分證掛到產品身上仍有待突破之處。水果、根、莖、花、果菜類或許比較容易,可以在每個產品的表面貼紙標籤或雷射上標籤;葉菜類、肉品如果不經過小包裝加工,要在每一片葉或肉上貼標籤而且不脫落,幾乎是不可能。因此傳統市場可能成為落實生產履歷制度的最大障礙。即使技術成熟,所有的農產品都可以順利掛上身分證,其額外產生的費用,將由消費者承擔或是由生產者吸收。政府若能適當給予農民相關設施與資本協助,將有效減少阻力。

要保障食品安全或是打擊黑心食品,推動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固然重要,若不能落實執行則一樣徒勞無功。生產者心存僥倖,執法不力以及罰則過輕,才是造成台灣劣偽食品氾濫的主要原因。除非農業生產者、食品加工業者都能深刻體認提供安全食品是義務,不會因為暴利而泯滅良知,置消費者生命於不顧,否則任何法規、制度都存在不足之處,讓有心者自有鑽營的空隙。推動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同時,教育消費者對產品標示的重視,以及教育生產者對於消費者負責的態度,都應該一併進行,才能真正確保一個免於食品安全恐懼的社會。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