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廁所政治學

◎ 吳馨恩

最近,台北市教育局為促進校園性別平等觀念,在民生國中設計全台國中校園第一座性別友善廁所。廿二日自由廣場刊登一篇「增設女廁 比性別友善更急」投書,主張增設女廁是比性別友善廁所「更為根本」,且「較少爭議」的 做法。我不全然反對這個說法,提到「性別友善廁所」或「依照性別認同如廁」,總會引起不少人恐慌,認為會使隱私被侵犯與性別暴力氾濫,造成女性如廁不安全, 但二元性別分立廁所又是誰的安全呢?

本月是跨性別月,為紀念因歧視與仇恨暴力而死去的跨性別者,希冀終止恐跨暴力。當中就包含了所謂的「廁所暴力」,諸如發生在廁所的偷窺偷拍、性騷擾、暴力驅逐或性侵犯等。像是玫瑰少年葉永鋕,因從小特質陰柔、女性化,深怕下課去廁所被騷擾、霸凌,甚或「驗明正身」的性侵犯,只能選擇在課堂間去廁所,最後卻因此死在廁所的血泊中。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廉研究中心所做的一份調查,六十八%的跨性別人士在廁所裏遭受過語言騷擾,九%的人表示,至少經歷過一次身體侵害。

「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是古老卻一向有效的戰略,透過分化弱勢群體,使他們無法團結,並拉攏其中願意與自己合作的部分弱勢群體,進而達到掌控大局的手法。在廁所安全議題上,父權社會也透過分化,同樣受威脅的女性與跨性別群體,達成延續「男性支配」與「強暴文化」的政治目的。像是美國右翼眾議員Richard Floyd就曾公然恐嚇說,要是讓他看見跨性別女性(出生性別為男性的女性)像普通女性一樣使用試衣間,就會揍她們一頓。

開創性騷擾立法的女性主義法學家 Catharine MacKinnon曾說:「對我而言,女人是個政治群體。」她並不相信生理構造可以定義女人。更有多名曾遭受性暴力的女性現身說法,表示女性與跨性別者應該共同對抗強暴文化、終止廁所暴力,將廁所隱私設計、安全通報系統做得更好,彼此守望相助、共築社會安全網,才是真正保障所有女性、跨性別隱私與安全的良方。

(作者為婦女團體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