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菲律賓台商評新南向

◎ 洪賑樫

在行政院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中,提到過去的南向政策是單向在東協國家成立代工廠的做法,而現在的新南向政策,則是要擴大與東協、南亞、紐澳等國進行人才、資金、技術、文化、教育等互動交流,創造互利共贏新合作模式。這段說明足以顯現新南向計畫主事者對以往的南向政策了解欠缺。

約一九八五年時,台灣產業發展已至無工可聘、廠地難得的景況,於是一些企業先到菲律賓成立相關產業群聚工業區,並從台灣進口原物料,加工成品再外銷。當時台灣企業是投資一○○%的資金與機械設備,且聘用台籍技術人員,因菲律賓當時無此技術,怎可能「代工」?事實上,當時技術員工都送回台灣訓練,開發與設計人員常到台灣交流學習,所有需用到的資金、人才、技術與培訓教育等,全由台灣這邊傳承,菲律賓並無能力可互動交流。所以說不是「代工」,是直接投資的關係,所以之後才有雙重課稅協定。

到了二○○二年再南向,更提升台菲的工業區連線,成品運回台灣包裝,貼上MIT品牌,增加產品價值。這是實務的互動交流、互利共贏之合作方式。最近幾次新南向會議,這些東協代表所提出的合作方式,也都以此模式為主。

現在的新南向政策,要合作的國家,很多人不懂這十八國怎麼來的?這些國家的國情、宗教、文化、語言、經濟情況差異非常大,那幾個國家值得我們去合作經營?那些國家會願意與我們合作?我們那些單位與民間企業要投入?預估有何互利共贏成果?投資報酬率如何?所有基本資料需提供企業界檢視才合理,但至今卻是配套內容與綱要一直說不清楚,是不是代表主事者完全沒有實務經驗?不知要如何進行?還是因循舊章應付了事?

希望民進黨政府努力找些有真正實務經驗的人來諮詢、討論,且有雅量檢討目前新南向政策的可行性,尋找可行路徑及推動計畫,以免不切實際的政策硬走下去誤導業界、勞民傷財,並重傷政府的公信力!(作者為菲律賓台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