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創新雖有風險卻是生機所在

小英政府力推五大創新產業,構想打造一個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新經濟模式,但企業大老張忠謀顯然並不認同。他除了語出驚人地表示,創新其實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更指出,現在有五加二產業,都很好,可是也不要忘了國家以前推動的產業,只記得推動新產業,即使新產業統統都成功,也補償不了老產業的衰退。

創新與分配確實處於對立面,惡化了所得的差距,這是全球性的大問題。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最大的禍根,乃是那些奧妙高深、連投行CEO都坦承看不懂的金融創新,例如擔保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交換(CDS)之類的結構性商品。此類創新給了金融交易員、CEO天文數字的紅利酬勞,與其他產業形成嚴重的分配落差。但是,如此高槓桿財務操作的冒險終於釀成全球金融風暴,幾乎引來一九三○年代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大的衰退。尤有甚者,日益擴大的分配落差,更引發全球性民粹運動的崛起,造成政治版圖的重整。

其次,創新當然具有正面的效益,即塑造出網路社群、電商、分享經濟、物聯網、自動化等新產業,大幅提升全球貨品與服務的交流速度,以及突破地理的限制,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然而,創新產業卻多是營收高、市值高,卻未必獲利。其產業領先者往往擁有百、千億美元的市值,而一些商業營運構思獲得投資者青睞的新創企業,初創時立即成了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回頭看看台灣,生技、遊戲股尚未爆發弊案時,部分根本還未有營收的生技公司,在投資人有夢最美的瘋狂追逐下,市值膨脹至數百億、千億元。這就是創新產業令人匪夷所思的金融煉金術。但它們對就業與所得的增長助益甚微,一旦取代了僱用大量員工的既存產業,分配問題勢必更加惡化。這顯然才是張忠謀憂心所在。

如此一來,我們就不用發展創新產業了嗎?當然不是。其一,即使創新產業可能導致獨佔性的結果,例如社群網站擴張與OTT影音串流崛起,已嚴重衝擊舊媒體產業的生存;亞馬遜等電商形成龐大巨物,亦必壓垮傳統百貨業與小雜貨店,但是產業往網路、自動化、工業4 .0發展的走向是不可能逆轉的,因此新政府的「五加二(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加上新農業、循環經濟)」,雖然在執行層面上備受批評,仍是正確的政策方向。

再者,台灣的產業乃是一種「台灣接單、中國生產」,而海外生產比幾近六成的代工型態。此種產業營運模式所創造的就業與所得多數與我無關,造成GDP雖然成長,但薪資卻倒退。換言之,台灣本身的產業已瀕臨空洞化了,故而,發展「五加二」創新產業,反而不會與既有產業爭奪原來的市場,造成分配差距益發懸殊。尤其,若能成功發展出完整的產業鏈,不但可以挹注可觀的工作機會,例如綠能產業預估可增加二十萬個就業機會,且因以全球為最終市場,剛好可以填補台灣產業缺少出海口,以及在區域經濟整合中逐漸被邊緣化的缺憾。

全球連結的深化,創新產業造成了贏家全拿局面,徹底顛覆既有的市場機制,擴大了貧富差距,加深分配問題的矛盾,但執政者也無須悲觀、退卻,創新固然是一大風險,但也是轉機所在。然而,在推動產業創新的同時,尤須謹記張忠謀所言,不能忘掉以前扶植的產業,必須以既有產業為基礎,堆疊出創新產業,新舊並濟,方可為台灣經濟開創一條新出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