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新南向 大學可以不退場

◎ 陳清溪

近五年來,一直有人批評我國大專校院數量太多,真的太多嗎?台灣數個民間團體於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發起大遊行活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成為後來教育改革的主軸。我國大專校院(大學、獨立學院、專科學校)遂於一九九七年開始擴張,從當時的一三九所到二○一五年的一五八所,十八年間共增加了十九所,但未考量到少子化的趨勢及大專校院國際化不足,無法大量招收境外生等因素,導致部分大專校院開始出現招生不足,甚至退場之現象。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一○五年八月公布的一○五︱一五○年之台灣出生人口高推估資料顯示,一○五年出生人口約二十一.六萬人,一一○年約二十萬人,一二○年約十八.二萬人,一三○年約十五.六萬人,一四○年約十五萬人,一五○年約十三.七萬人。由此可見,我國出生人口數長期是下降的趨勢,當然大一新生入學人數也會隨之減少。少子化將造成校數減少、教職員減少、學校收入減少、投資減少,進而導致品質下降等問題。

我國大專校院數量若以國內的生源來看,當然太多,但若以全球生源的角度來看,就不會太多。這一波的新南向政策,教育宜與產業密切結合,新南向十八國約有二十一億八千萬人口,大專校院若能配合產業需求招收境外生,除可為產業培訓新南向生力軍,亦可達到人才培育及國內外學生雙向交流的目的。台灣具備優質高等教育及精緻之華語學習環境,學費、生活費相對便宜,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及國人友善熱情的文化,皆是構成招收境外生的有利條件。

台灣是海洋國家,地理位置優越。新南向招生基礎打穩且有成效後,再進入一帶一路國家,尚有四十六國二十三億的人口,橫跨歐亞非三洲,最後則是進入其他國家。面對國內少子化的趨勢,長遠永續發展之計,大專校院宜與產業合作,從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的角度,讓台灣與世界各國人才進行交流,並協助產業拓展國際貿易空間,創造多贏的局面。關鍵在於學校能否長期不斷地致力提升教育品質與國際化,所謂築巢引鳳,花芬芳蝴蝶自然來,就不怕國內外學生不來。當然政府在政策、經費的協助上也很重要。

(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