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學心靈,自由榮光》讀後感

■劉承賢

拜讀詩人李敏勇昨天於貴報《星期專論》「文學心靈,自由榮光」一文,同感於李先生對於林榮三文學獎優勝者的期許,對台灣文學的期待,以及李先生「因為『自由』的意義在台灣特別值得重視、追尋」數語之深切。

一如同文所言,台灣缺乏主體性的歷史構造,在殖民體制下,經歷日本化及中國化的強力移植,戰後台灣作家慨嘆由日文到中文,文學語言跨越的時代困境,但敝人深以為,對這樣的困境描述,與李先生對於戰後台灣文學兩個球根傳統(日文新文學傳統、中國流亡來台的新文學傳統)的認知,其實並不整全。

李先生提及台灣本身的新文學傳統在戰後被長期壓抑,直到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後才逐漸復權;事實可能不止於此:直至今日,「貨真價實」的台灣文學傳統,都還未見天日,也未見發揚,且少有人聞知。

就以李先生所舉「俄羅斯文學三巨人」之一的詩人普希金為例,李先生提及普希金、托爾斯泰與蕭洛霍夫揉合了歐洲文明與北方大地,交織著藝術與革命國度的文學光輝,但有多少人意識到,詩人普希金,是俄國第一個「母語詩人」。在普希金之前,俄國文學界普遍崇尚法語,以法語寫作,認為法語是比自己母語更好的文學語言,而接受法語教育的普希金,卻在用法語寫作一段時間之後幡然醒悟,毅然決然地以被人所輕視母語,成為把俄文推上文學舞台的先驅,為「真正」的俄國文學開展了澎湃大河。

當喬叟和莎士比亞用英文創作小說及劇本時,英文被視為粗鄙的口語,當時拉丁文「獨領風騷」,但丁用其母語義大利文寫作《神曲》時,還被時人所恥笑。如今呢?真正被尊榮為「英國文學」、「義大利文學」、「俄國文學」經典的,絕對不是以拉丁文或法文等其他外文做為媒介的。毋庸置疑,一國一地的文學,必然是以「英文」、「義大利文」、「俄文」這些當地母語所創作,即使這些語文在創作當時,是一度被看輕踐踏的庶民語言。

台灣明明有著源遠流長的母語文學傳統,其發軔甚至還早於中國的五四白話文學運動,一九二四年賴仁聲的短篇台文小說,同年林茂生用台語創作劇本;一九二六年鄭溪泮的長篇台文小說,陳能通、周添來、陳添旺、杜雪雲等人,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就已經用這塊土地的母語,採詩、小說、劇本、散文等形式,開出為數眾多的「台灣文學」道地花朵,無奈這樣的聲音,並不被殖民權威下的學院主流所重視,一般學者,不但對這個文學傳統一無所悉,甚至還無知地問道:「有台灣文學這種物事嗎?」

「有台灣文學這種物事嗎?」當然!你,就是明日台灣的莎士比亞,普希金,或是但丁!

(作者為台語文學創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