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國語 蝦米碗糕

◎ 張權

「馬來語」和「印尼語」就如同「普通話」和「國語」的差別,兩者是可以直接溝通的語言,但馬印兩國政治經濟上的利害衝突永遠擺不平,縱然同文同語也難以成為親密夥伴,這和兩岸關係豈不是很類似嗎?因此他們連各自使用的「國語」,都要在名稱上作出區隔。台灣也可以跟「中文」釐清關係到這種地步嗎?

日本的印刷品經常有「台灣語」和「中國語」之分,其區別的根據主要來自繁體字與簡體字:「台灣語」是當代中國捨棄不用的古代繁體漢字,「中國語」則是當代中國通用的簡體漢字。當我們台灣人對「中文」的意義仍不假思索亦不予釐清之際,日本人已經懂得加以區辨。這裡所稱的「台灣語」顯然不是「台語」,而是把「國語」,直接當成了「台灣的國語」。

姑不論「國語」是否終極適合當作「台灣的國語」,從「維持現狀」的「客觀」來看,「國語+繁體字」無疑是「台灣的國語」,「普通話+簡體字」則否。有問題的是我們怎麼稱呼這種語言。當美國不避諱國語叫「英文」;巴西不避諱國語叫「葡萄牙文」的時候,台灣連國家地位都尚未被承認卻自稱國語叫做「中文」(Chinese),擁抱「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國名,搭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邏輯,被誤會或有心矮化為中國的一省,竟成了非戰之罪。馬來西亞和印尼都是毫無疑問的獨立國家,沒有被誰矮化國格的疑慮,但馬印兩國儘管使用可以互通的語言,仍各自將該語言予以命名,作為國語的名字,何況一天到晚被中國霸凌的台灣?

「馬來語」(Bahasa Melayu)和「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的原文意為「馬來之語言」(Language of Malaysia)、「印尼之語言」(Language of Indonesia),亦即不是對該種語言進行語言學上的判斷,而是對「國語」進行的政治性判斷。台灣人何時才能將本身使用的語言走出「中文」的自我認同,而走向「台灣之語言」(Language of Taiwan)的認同?我想這還是很長遠的路。

(作者為台大法學碩士,德國台籍配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