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間消費嚴重衰退誰之過?

太平洋SOGO百貨台北忠孝店週年慶九日(十一月)開打,人潮洶湧,首日一開店就擠進了五千多位消費者,當天衝出四億元業績,但大家若遽爾判斷民間消費已恢復盛景,即誤謬大矣,因為SOGO現象只屬於個體,全部仍呈截然不同的景觀。依主計處統計,今年第一季與第二季民間消費成長率為二.○一%與一.三八%,八月公佈的全年民間消費成長率預測也只有一.七一%,遠低於原先估計的二.五四%,亦低於預估的經濟成長率四.二八%,國內需求不足問題,似乎已是最近五、六年台灣經濟揮之不去的夢魘。

有人認為,今年民間消費成長低迷,肇因於卡債風暴,銀行大幅緊縮消金業務,使雙卡餘額減少,但我國民間消費增加率之下降,非近一、二年的事,卡債風暴之前就已呈現慢性下跌之局。

歸根究柢,國內投資不振應是主因,因為投資及民間消費是構成內需的主要成分,而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但自二○○○年民進黨執政之後,由於對中國經貿一開始就採取了「積極開放」政策,二○○二年且一舉開放七○七八項製造業項目赴中國投資,西進之廠商大幅增加,排擠了對國內之投資,投資率(投資與GDP之比)由廿四%一舉下挫至二○○三年的十六.九%,去年亦只有十九.七%,與南韓之接近三十%相去甚遠,亦落後日本的廿三.五%(二○○三年)甚多。民間消費隨之下降,一九七○年代我國民間消費成長率平均為十八.六%,八○年代也高達十三.五%,但二○○○年積極開放後的六年期間平均只有三.一三%,民間投資更是委靡不振,今年上半年是負成長七.八三%,中經院也將今年國內投資成長率預測值從二.一四%下修至負○.九五%。

國內投資會增加內需及雇傭,對民間消費也會發揮乘數效果,所以只要政府不修改「積極開放」政策,誤將「改善兩岸關係」視為提升台灣經濟的捷徑,即台灣的國內投資率將會持續低迷,內需不足之現象亦只有惡化,而無改善之可能。最近蘇內閣又在國內投資環境沒有明顯改善,泛藍抗爭,政治紛擾,無解決眉目之情況下,竟然有意推動進一步開放對中國之投資(註:本年四月開放封測廠後,據報導又將宣布解除○.一八微米製程登陸限制,並開放茂德、力晶等對中國之八吋晶圓廠投資),我們認為此舉完全違背了大投資、大溫暖的政策精神。代之,政府若能將其引導至國內作技術提升之投資,必有助於國內需求之提升。

消費人口外移中國也是我國內需不振、民間消費委靡的因素。台灣對中國之累計投資已超過三千億美元,相應帶去了約百萬的台幹及台勞,此一常駐中國之台幹、台勞並非老幼,而是消費能力最高的一群,且以每年隨投資之增加以八至十萬人之速度增加之中,使居住於台灣之人口呈現實質減少之局,對台灣民間消費自是不可忽視的減項。

中國觀光熱也是使民間消費額減退的因素之一。據觀光局之統計,去年國人持台胞證進入中國訪問人次高達四一一萬人(實際人次更多),占二三○○萬總人口之十七.八%。日本人平均所得遠高於我國,但日本人去年到中國觀光者亦只三三八萬人次,占總人口不過二.八%,可見國人之中國觀光熱確實偏高,對國內消費是一件不可忽視的減項。當然在民主、自由社會國家,人民之出國旅遊消費是極其正常的經濟活動,且出國旅遊亦會增長國人見識而有無形的價值,只不過以台灣之現況言,出國有過度集中於中國之現象,對國際見識之幫助極為有限。

是以,我國民間消費之所以會低迷,中國是主要且唯一之因素。政局之紛擾是一時的,只要對中國之投資有效加以管制,逐年降低其金額,同時大力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即必會相對增加國內之投資,亦會降低到中國旅遊之需求,即國內消費及需求必能恢復過去八○年代或九○年代(西曆)之成長速度。能否如願,關鍵即只在於政府有無決心,及能否徹底從「中國之迷失」醒悟而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