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化解「以商圍政」的南亞絲路 新IT

■郭華禾

中國總理溫家寶本月五日起前往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及印度等南亞四國訪問,重點鎖定九日的印度之行。但此行恐怕仍難抹去一九六○年代的中印戰爭陰影,中印兩國政治互信不足,並非僅止綿延數千公里的邊界問題,而是源自彼此發展競爭,以及戰略資源的爭奪。

以石油為例,最近國際油價直逼六十美元大關。油國組織秘書長阿南(Adnan),上月接受科威特日報(Al-Qabas)訪問時即預示,油價未來二年不排除到達八十美元的新高水準。除了市場結構因素之外,中國與印度正是推動原油需求激增的重要觸媒。

「富比士線上」報導,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原油進口國,今年的進口量將較去年再成長二十%。彭博社也報導指出,同屬全球發展最快經濟體之一的印度,七成石油都必須依靠進口。印度已經嗆聲,將不惜與中國競逐海外油源,以維持經濟成長。

中國對於印度同樣心懷恐懼,因為印度不但承襲了英國帝國主義政策,更庇護了達賴喇嘛及數萬名西藏人,印度構想將西藏形塑為一個緩衝國,這正是「印度對中國的真正威脅」。

另一方面,面對美國與印度積極建立戰略對話機制,推動印度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主要強權」構想,以牽制中國,北京同樣感到很不自在。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說中國人神秘難解,「他們可以笑著告訴你一些最冷漠、殘酷的事情…,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人的性格使然」。當前印度鷹派也認為,除非印度的核武實力能和中國分庭抗禮,否則中國絕不會在爭議經年的領土問題上讓步,印度必須防範中國利用軍事、經濟與戰略資源進行圍堵。

史帝芬柯恩(Stephen Cohen)在「印度:成型中的強權」一書中曾明白指出,中國人藐視印度於區域、亞洲及整個世界中的地位;部分印度人認為中國意圖圍堵印度,因此才會和巴基斯坦及南亞幾個小國,發展緊密關係。

可以說,所謂「金磚四國」中,北京與新德里兩大崛起中的亞洲強權,有著很深的潛在矛盾。

因此,面對這次溫家寶印度之行,對台灣而言,是個很好的反思時刻 - 如何在中印矛盾之間發掘台灣的機會。

宏 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最近就提出了一個「新IT」的構想,也就是India + Taiwan的「軟硬互補」策略。他倡言結合印度一流的軟體產業實力與台灣的硬體研發製造能力,為島內科技業尋找更上一層的全球發展機會。除了台印資訊產業具備互補空間,農業技術也是當前雙方共同利益所在。

印度是農業大國,農業佔了印度整體國民生產毛額的五分之一,在二○○五年的預算報告中,印度政府特別強調改善農業投資環境的必要性,期盼新政策在未來五年,能讓印度農業創造五十億美元的國內投資,以及二十億美元的國外投資。以台灣在農技方面的國際口碑,雙方應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才是。

許文龍事件之後,中國「以商圍政」可說正式進入收割階段。陳水扁總統提出「七點共識」,強調兩岸經貿不能一味開放,卻忽略最根本的「有效管理」,雖然姍姍來遲,卻也不無小補;但是政府如能更宏觀佈局,放眼國際,多努力結交像印度這種與中國有著基本矛盾、與台灣有著產業互補特性的朋友,或有機會打開中國外交封鎖困境,並能為台商全球化布局盡一份心力,從根本上謀求化解「以商圍政」的壓力。

印度,這個擁有新聞多元、政治民主與經濟自由的南亞大國,正是台灣外交與產業最有潛力的市場。(作者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

※如何化解以商圍政 自由廣場長期徵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