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老人不是沒有生產力

◎ 蔡木章

台灣進入老人化社會應是眾所周知,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業已急遽增加,「老化指數」在今年更可能破百,亦即老人開始超過小孩,雖後更將快速增加,速度之快是前所未見。

因此,倘按照政府的邏輯,老年人口都需要長照的話,則再多的錢亦無法填補這個無底大黑洞。雖說人會老化、死亡是自然的定律,但老人社會會有老年問題,並不一定有問題老人,在變成問題老人之前,政府如有能力防範於未然,則老年問題勢將迎刃而解。

面對老化問題,要有公共衛生的疾病預防概念,猶如河川整治,倘執政者放任源頭污染源不管,卻要求下游強力整治,不僅緣木求魚,更是事倍功半。長照除開拓財源,更重要的是減少需要長照的人數。

在農村,六十五歲(即定義上的所謂老人)從事農作算是幼齒(或中齒),在鄉下,逾七十歲仍繼續務農者比比皆是。承租筆者老家農地種植芋頭、水稻的,正是一對年逾七十歲的老夫婦,他們自食其力、不必向兒女伸長手、無須他人照顧、更無須政府的長照,深信「有事做,較不易生病、不易老化」的定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解決問題是政府的責任,複雜的老年問題,不能期待用單一方法(尋找財源)去解決。政府必須提供或協助這些長者成為健全者,而非被照顧(長照)者,並應持續開發年長者的生產力,讓「老有所終、老亦有所用」,如此才是釜底抽薪之道。政府倘真能讓所謂「老化指數」的數字僅供參考,則不僅證明其執政能力確實勝過前朝,更是人民之福、社會之福、國家之福。

(作者為營養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