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排除新住民、新二代的新南向?

◎ 何景榮

外交部繼上次宣稱「因為東南亞地區國家語言使用的替代性高,用英文與中文溝通即可」,所以「駐派當地外交官的甄選考試,不用考當地語言」後,近日外交部徵求印尼語與越南語編輯,明定「不得具備中華民國國籍」,直接排除我國公民服公職之權益。由於徵選條件另行規定需具備外國學歷,換言之,越南河內國家大學(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與國立印尼大學(Universitas Indonesia)的學生可以受聘,接受過中共校內黨委指導的北京大學外語學院,或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南亞語系的畢業生,也可能登堂入室、在我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繫工作上取得主導發言權。反倒是身為我國國民的新住民與新二代,以及我國大專院校(例如暨南大學)東南亞相關科系所栽培出來的專才被排除在外,讓人不禁感慨:這個國家的政府,到底是在為哪個國家的納稅人服務?

事實上,近日我國正在推動國小的東南亞母語教育,多位具備我國國籍與博碩士學位、精通越南語與印尼語的新住民,正參與教育部轄下的規劃與培訓工作;其中也包括在印尼大學接受過教育,文憑經過外交部認證的新住民二代。照理說,外交部應該知道這些我國籍人才的存在,不該出現「外交部認證我國國民的東南亞學歷,卻又不予承認採用」的荒謬現象。由此觀之,外交部與教育部之間的橫向聯繫,或是新南向辦公室對各部會的協調工作,是否出現了嚴重的斷層或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令人擔憂。

另一方面,新南向政策推動至今,我們看到公部門內的守舊勢力(包括當初替馬政權規劃ECFA政策者),持續地打壓新住民與新二代|一群沒有「兩岸一家親」包袱、身為「天然獨」的國民,參與新南向政策的進程。如果政府部門無法貫徹小英總統當初推出新南向政策的初衷,也就是「以人為本」,並善用新住民社群在台灣與東協之間的結構洞(structural hole)功能,則在台的親中專家學者遲早趁虛而入,擔綱台灣與東協之間的橋接角色,讓新南向政策最終淪為替中國「一帶一路」作嫁的鬧劇!

(作者為新住民二代、大學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學博士)

◎ 魏思源

報載蔡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教育部預定明年編列十億元預算,用於增編獎學金、赴東南亞辦高教展、做學生雙向交流等,以吸引更多東協各國學生來台灣讀書。

然而延攬東南亞優秀學生來台就學固然是政策具體的作法和規劃,但後續這些外國學生畢業後是否續留台灣就業,或回到自己國家進入台商企業為我所用,問題恐怕更關鍵。否則政府砸銀彈投入龐大的高等教育資源,最後外籍優秀人才將台灣所學的專業帶走,把技術貢獻輸出他國,對台灣而言,是重大的損失。

我們不妨看看日本的經驗。日本在泰國成立一所工業大學,培養汽車製造業的人才,育成後再回到日本;又如京都大學曾選派資深教授到印尼客座三年,目的是挑選優秀學生送到日本栽培,最後又留用他們在政府機關,現在成為日本進軍東協的生力軍。

此外,台灣的新住民第二代學生已逾廿五萬人,父母過半來自東南亞,國中小學生更超過一成是新二代,如果我們給予他們適當且妥適的教育,鼓勵孩子從小學媽媽的語言、自己的母語,善用新二代的語文優勢,培訓他們成為新政府南向尖兵,他們理當是台灣前進東南亞時所需的最好人才庫,不是嗎?

(作者任職資訊業,宜蘭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