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護士專線」如何?

◎ 杜芸珮

某小有名氣人士,因為這次的馬偕急診室事件而爆紅。他將抱怨文放在臉書,重點有三。一、急診室人不多,為何要等一小時;二、覺得等太久,向醫護人員反映,卻得來:「不想等就不要看」;三、最後還是趕上飛機,長榮空服員認真照顧發燒病患。

筆者旅居在美國小鄉村,看了該「名人」的抱怨文,實在羨慕不已。大家應該知曉,在美國就醫並不便利,最怕牙齒痛,最怕腸胃炎,留學生看到有流感疫苗就要趕快打,不然流行季節一來,感覺躺在床上無法移動,但別說醫生了,甚至連醫院都還可能拒你於門外。發燒到三十九度,看急診?這是在美國連一歲不到的嬰幼兒都沒有的美好待遇。

可是美國醫療產業如此進步,每年又有這麼多人想要投入醫療產業,就算今天美國的醫療產業也是有人員不足的情況,但足以維持系統運作,醫護人員對醫療專業仍保有熱情。最重要的是,在他們凌亂的健康保險制度下,還是有辦法讓醫院的急診部仍然是急診部,而不像台灣的急診部等於門診部。

美國醫療服務體系的設計當然也是缺點多多,但其中有一項值得台灣學習的稱作護士專線(nurse line)。護士專線就在我們留學生保險卡的背面,護士專線也是每一位新手爸媽必須隨身攜帶的電話,若小嬰兒發高燒,第一件事情不是送醫院,而是打護士專線,護士會在聆聽完病患的症狀後,在電話中給予建議,包括可以到藥房購買的藥物、何時預約門診最為適當或建議當下送急診等。

這當然需要大批的護士人力來進行,就台灣的現況可能做不到,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優秀與熱情的醫護人員離開醫療戰場,轉至大小藥商服務或足以維持其生活的工作,這不僅是醫療產業的損失,也是我們的損失。因為,當我們有了病痛的時候,已經不再保證可以獲得該有的醫療服務。

或許護士專線是政府可以研究的一個選項,除了能夠逐漸改變民眾就醫的習慣,也可以避免濫用急診的情況再現。

(作者為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攻讀健康法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