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颱風後警戒 談登革熱防疫與獎金

◎ 金傳春、張科

今年拜寒流之賜,加上四、五月流行縣市啟動登革熱人才培訓,防疫準備開始更早,所以七月初仍呈零星病例。其後的疫情端賴臺灣本地病媒蚊多寡、東南亞登革疫情、境外移入與本土病例是否「早」發現、有無高溫多雨及民眾與醫護人員對登革熱的警覺度。

拜寒流之賜,加上四、五月流行縣市啟動登革熱人才培訓,防疫準備開始更早,所以七月初登革熱仍呈零星病例。(資料照,記者吳俊鋒攝)

來自東南亞的旅客可帶入登革病毒而不自知,而尼伯特颱風挾帶豐沛雨量,高溫多雨正適合登革病媒蚊生長,是否如昔在颱風後2-3週出現登革熱,是眾所關切的焦點,究竟病媒蚊密度超過多少感染閾值易引發臺灣本地流行,有賴高風險區每週的病媒偵測數據,尤其是屋內病媒蚊。目前屋內蚊歸衛生單位負責,而屋外蚊由環保單位挑大樑,偏偏蚊子會屋內、外飛進飛出,所以病媒、病例與病毒三方面的「整合偵測」數據,馬上串聯衛生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除跨冬之外多自境外移入病例點燃國內流行,所以須掌握與臺灣往來密切國家的登革疫情。去年東南亞與印度是流行野火燒不盡,今年至六月與臺灣同屬西太平洋區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澳洲的登革熱均較趨緩,但寮國、新加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均已攀升,新加坡至今347位病例,但轉換病毒型別易有較高病例數,而東南亞登革地方流行國如泰、印尼仍是登革病例四散多處。

由高雄衛生局多年成功經驗,顯示早期發現頭100例,馬上擴大疫情調查與血清檢測而精準掌握,可減緩其後的大流行。問題是境外移入病例幾乎每週在都會區發生,將座落何處仍未知,此時教育民眾「似登革熱病徵」盡「早」求醫,十分重要。

過去易忽略的是民眾有腸胃道、出疹子、發癢及不發燒等非典型病徵,不會懷疑登革熱,尤其老人忍受度高而求醫晚,致病程變化快而嚴重。因此以獎金鼓勵每地區發現頭幾個確定登革病例或通報病例數多的醫護,將引導基層醫療人員加入防疫的重責大任,同時遇疑似登革病人最好採兩次血,進行血液鑑別診斷,也避免NS1快篩陰性漏球,後續的採血或持續追蹤,有助於登革熱的確診或排除。

當然,「機動防疫隊」的病媒蚊滋生源清除、覆查,教育患者減少傳播及以誘卵器發現隱性滋生處,再加上血清偵測發覺感染未發病者,均有助於在星火病例當地即快速控制,因此基層醫療與公衛人員的鼓勵制度,將激發防疫熱忱,帶動士氣。

過去台灣許多重要傳染病的決策,是地方以中央為準,而中央是依世衛組織指引定方針,偏偏我國登革熱死亡的流行病學多為老人,與他國多兒童迥異,所以如何面對疫情挑戰,培養當地整合防疫的新血與將才,是去年登革熱大流行最寶貴的一課,讓人才激勵人才是防疫的成功之道。(作者分別為台大流行病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管室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