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建成圓環玻璃屋

◎ 黃育芯

十年前的七月,建成圓環正式熄燈。耗資兩億重建、開幕短短三年就宣告關閉,錯誤的政策沒有人被彈劾,十年來只見這一個玻璃帷幕建築體不斷地更換經營者,不斷地宣布倒閉,建成圓環已不是台北市的味覺地標、美食之環。

但倒閉的僅僅是建成圓環嗎?還是在地認同與台北的共同記憶也被摧毀?

台北市建成圓環。(資料照,記者郭逸攝)

二次大戰之前,建成圓環的前身被規劃成「圓公園」,吸引眾多民眾前來休憩,人潮有了,接著「江山樓」、「蓬萊閣」也倚圓環而立,一時騷人墨客、巨商名流薈萃,生意蓬勃。這樣的能量積累,讓圓環即便遭受戰火摧殘,依舊能夠經由在地民眾出錢出力、建設規劃而重生為美食重鎮,直到九○年代的兩場大火後政府接手重建,就不曾風華再現。

這樣的兩極造化,令人不禁懷疑是否民間力量勝過政府公權力?建成圓環真的病入膏肓,扶不起了嗎?

台北市身為台灣首都,許多城市經營觀點應該引領風氣之先。建成圓環以玻璃帷幕為建築本體,雖然不利餐飲,為何不能轉型成為產地到餐桌的有機環保展示地標?正當全球的飲食革命如浪潮般一波一波不斷推行當下,台灣不該置身事外,台北市更不該只順著世界潮流走而沒有任何積極作為,如果延伸建成圓環的美食記憶,引進環保、有機生產銷售模式,例如魚菜共生、小農市集、公平交易…等等,讓市民可以透過參訪建成圓環而擁有更透明的飲食產銷資訊以及食農、食育政策,豈不是勝過將建成圓環打掉重練更好?

呼籲當政者珍惜任何一筆預算與資源並以活化為思考方向,畢竟,相較於民間團體的拮据,任何一座蚊子館的妥善使用,都比閒置或拆除來得有效益,甚至,是改變社會的一場及時雨!

(作者為餐飲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