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弱弱相殘何時了,行政高層要協調

◎鄭安住

近日各界為了語言名稱紛擾不斷,與之前不同部會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兩相比較,之前同心協力,如今卻劍拔弩張,深切期盼行政院高層能早日出面協調。

法令位階高於行政命令,依照《客家基本法》所使用之名稱為「客語」;《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所使用之名稱為「原住民族語言」,自然不是行政命令之「臺灣客語」、「臺灣原住民族語」。至於另外一種語言,根據黃宣範(1993:20-21)所調查的統計中,其四大族群各佔臺灣總人口之比例值,閩南人約佔73.3%、外省約佔13%、客家人約佔12%,而原住民則佔1.7%。就是因為人口比例的差異,在日治時期為了能跟大多數人有效溝通,導致日本政府出版之《臺語類編》(1903)、《銀行台語會話》(1926),就是用「臺語」、「台語」這些詞,而這些出版品就沒有包含客語、原住民族語言。

為何會有「臺語」、「台語」這兩種不同的寫法呢?其實在《說文解字》中,「臺」(音ㄊㄞˊ)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台」(音一ˊ)則是喜悅的意思,《史記》中也有提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一直到了唐、宋時期,《廣韻》、《集韻》等字韻書當中,「台」同時可唸為ㄊㄞˊ,因此「臺」和「台」二字就產生了同音關係,所以就有「臺語」、「台語」兩種寫法。

連勝文之曾祖父連橫於1929年11月24日在《臺灣民報》發表《臺語整理之頭緒》提到:「余臺灣人也,能操臺灣之語,而不能書臺灣之字,且不能明臺語之義,余深自愧!」一個禮拜後再撰《臺語整理之責任》也提及:「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咿唔初誦,而鄉校已禁其臺語矣。」可見「臺語」這種說法在日治時期已廣泛使用。

國民政府來臺以後,為了有效統治,出版之官方教材《實用台語會話》(林紹賢,1950年)、《台語會話》(陳璉環,1950年)、《實用台語會話》(徐輝浩,1952年)、《注音臺語會話》(陳璉環,1958),其中這一本《注音臺語會話》的封面更有蔣萬安的曾祖父蔣中正題字,因此絕不能將「台語」一詞硬說是某人當總統後的政治作為。

《注音臺語會話》,是由國防部總政治部(今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於民國47年10月印發。(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官網)《注音臺語會話》,是由國防部總政治部(今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於民國47年10月印發。(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官網)

本土語文正面臨傳承危機,為了早日讓此一戰火平歇,共同為瀕危語言復振而努力,千萬不要再弱弱相殘下去,請大家共同努力,不要再繼續對立。

(作者為國中退休教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