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從「台灣台語」談語言文化的包容性

◎陳明道

最近有政界人士呼籲把閩南話正名為「台灣台語」,引起爭議,被指一語獨大的「語言霸權」,讓我想起數十年前住台大宿舍時,客家同學聽到室友把閩南話叫做「台語」,就抗議說:難道只有福佬話(閩南話)才是台語,客家話不算台語嗎?從那時起,我一直很小心,不在客家同學面前使用「台語」一詞。

如今事過境遷,社會上已普遍以閩南話代表「台語」,因為三種本土語言中,講閩南話的佔人口大多數,政商界也以閩南(福佬)族群居多,加上台灣意識抬頭,閩南話自然成為本土語言的代表。本來相安無事,現在要求「正名」,獨尊閩南話為「台灣台語」,難免觸動政治和族群文化的敏感神經。

「台灣台語」一詞有二問題值得商榷:首先是邏輯問題,「台語」就是台灣語言,怎會說成「台灣的台語」?難道台灣以外另有一種台語嗎?其次,稱閩南話為「台灣台語」,意味著客語及原民語不算「台語」,只是台灣的少數族語或方言,不只名不正言不順,在道理上也難以服人。

現時三種本土語言都被視為國家語言,而不再是方言,在此建議「正名」的方向不是獨尊閩南話為「台灣台語」,而是把三種本土語言正名為「閩南台語」、「客家台語」和「原民台語」;另一方式是依照教育部的既定作法,稱為「台灣閩南話」、「台灣客家話」和「台灣原住民語」。

同時,「國語」一詞也應考慮正名為「普通話」或「華語」,這是邏輯問題,不是政治問題,既然三種本土話都是國家語言,若再立華語為「國語」,也是名不正言不順,華語可單獨或與閩南台語並列為官方語言,但跟中國和新加坡一樣,不稱為「國語」。

一語獨大或以自家語言排斥其他語言,涉及政治及文化的包容性。美國人不因政治上獨立於其祖先的母國而把英語改為「美語」,American僅指「美國人」和「美國的」,沒有「美國話」的意思,中文「美語」一詞譯成英語是American English(美式英語),而不是American。

台語講師劉惠蓉(右)於台南生活美學館「南台灣社區母語來交陪」活動,以台語童謠帶動唱,趣味活潑地教小朋友學台語。(資料照)

台灣語言政策的當務之急,是鼓勵年輕一代學習母語,實現多語文化的國家發展願景,而不是計較誰代表「台語」。新加坡的作法值得借鏡,佔該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華族並未因成為獨立國家而否定祖先來自閩南,亦未曾倡議把福建話(閩南話)正名為新加坡語,該國官方和民間都不以政治上的國家認同否定族群、語言和文化認同,這是健康和理性的作法。

從歷史看,一個開放和興盛的國家能包容各種語言、宗教和文化,例如古印度的貴霜王朝和笈多王朝,以及中國的隋唐二代,只有專横獨裁或衰落且缺乏自信的國家,才會在語言、宗教和文化上排斥打壓異己。願國人共勉之。

(作者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