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尚榮
經濟部長郭智輝菲律賓種電、買電回台的構想,第一時間被立委砲轟是漫無邊際的「幹話」,一度成為話題。事後部長接受專訪,雖說明起心動念並非空穴來風,但限於時間,無法暢言。拙文就過去所知資訊,再補充、爬梳如後,期能讓讀者對遠程供電有更清楚的認識。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表示,赴海外興建綠電電廠,可利用船運或海底電纜運回國內,能降低在台灣本土新設電廠的窒礙難行,預期也能讓綠電價格更低。(資料照)
今年六月29日,《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清潔能源新紀元:跨洲電纜線」(The New Era of Clean Energy: Transcontinental Power Lines),副標題是「根據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英國家庭將使用非洲能源」(British homes would be powered with African energy under an ambitious plan)---文中談到,著眼於摩洛哥西部擁有的豐富綠色能源潛力,Morrish所屬新創企業Xlinks計劃於當地建造太陽能發電廠、風力渦輪機及電池厰,將可滿足8%的英國電力需求。這條海底電纜線將長達約4000公里。
另,基礎設施投資公司Meridiam刻正進行一條自希臘經塞浦路斯至以色列,全長約1200公里輸電電纜的新投資計畫。根據《offshore-energy》(九月23日)的報導,希臘克里特島—塞浦路斯互聯工程於2023年啟動,旨在將塞浦路斯這個被視為最後一個未互聯的歐盟成員國納入歐洲輸電系統;不但促進塞浦路斯能源轉型,也促使希臘成為清潔能源的傳輸走廊。
開發商強調:「此電力聯網將結束塞浦路斯的能源孤立,增強以色列的能源安全,同時加速歐洲和東地中海地區的能源轉型。」幾個月前,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向希臘輸電系統營運商(TSO)遞交一份意向書,表達了投資此專案的興趣。
台灣本島與澎湖之間亦有海底電纜相連接。台灣與菲律賓跨海電網並非天馬行空。圖為海底電纜施工示意圖。(資料照)
事實上,電網跨越國界在歐洲大陸非常常見。以英國為例,英法第一條跨海電力電纜於1986年商轉,第二條於2020年加入。另三條則分別與荷蘭(BritNed)、比利時(Nemo Link)、挪威(North Sea Link)連接。去年年底商轉的「維京電纜」(Viking Link),是第六條,連結丹麥跟英國,途經荷蘭、德國經濟海域近765公里,是目前最長的海底電纜。
英國是個島國,2016年淨進口能源佔電力消費量的5%,(資料來源:
https://lowcarbonpower.org/),最近一年(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已倍增至10.1%。由上述報導可知,未來進口的能源還會增加,且增加的是綠能。
新加坡的案例更值得一提。
目前新加坡95%電力來自天然氣,受限國土面積(約2.6個台北市大),難再大力度發展再生能源。2021年貿工部長顏金勇宣布,計畫至2035年進口4GW低碳能源,此約佔其國內電力需求量的30%。為達此目標,新加坡啟動了「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畫」(Lao PDR-Thailand-Malaysia-Singapore Power Integration Project,簡稱LTMS-PIP),這項計畫,被視為是東協電網(ASEAN power grid)的「探路者」。2022年6月,新加坡已開始從寮國進口100MW的水力發電。
另,2023年新加坡有條件批准約1000公里長的海底電纜自印尼、柬埔寨和越南進口可再生能源電力之計畫。
除外,新加坡也與澳洲簽訂「澳亞電力連接計劃」(AAPowerLink),該計劃將在澳大利亞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建設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可全年無休地提供約6GW電力,其中4GW預計從2030年開始供應在800公里以外的達爾文市,2GW將透過4300公里的海底電纜將乾淨的電力輸送至新加坡,計畫時間在2030年代初期,預期可穩定為新加坡提供1.75GW的電力。
遠程供電已在改寫全球(綠能)電力地圖,不但跨國,而且也將跨州。郭智輝看到的是跨國電網建置帶給台灣的機會!但「將國家的能源命脈交給他國決定」;「台灣能源來源僵化(意味缺核)、缺電,才需跨海種電、找電」;並煞有其事擔心起「台菲超過300公里的海底電纜配送,如何防止電纜遭破壞切斷?」等這類批評,恐怕又是「台灣非核不可」的文字接龍或另類行銷吧?!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