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彬
我開始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的,沒想到開演大約30分鐘後到電影結束,我臉上的淚水就沒有乾過!最意外的是,活了大半輩子,我第一次經歷「哭中帶笑」!聽魏導說,唐從聖看完之後沉澱了10多分鐘才能開口談他的感想。
「我們第一次試映只開放給自己公司、投資者、贊助商的員工,然後就每週多100場的包場,現在已經超過300場了。」這應該是台灣電影業的紀錄吧!
「我希望更多人走進電影院來看,真的是想讓大家有更多的勇氣,可以面對這個負能量超標的大環境。」
當然我也有著同樣的期待,讓《BIG》的善念飛出816病房,在這亂世中啟發人世間更多的善舉。
這是在魏導內心塵封20多年的故事
「已經20多年了!當年大愛電視台推出系列短片,講述一些人從谷底翻轉的故事。我接受邀請要採訪一個曾經是癌症病童,現在已經走出陰霾的大學生。到了約定時間,我看到一個漂亮的姑娘,在正午燦爛的陽光中柱著拐杖,笑瞇瞇的走過來。她只有一條腿,有一隻手只剩兩根手指。」
「想像中的癌症病房就是充滿愁苦、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我很好奇的問她,治療會不會痛啊?會不會哭啊、鬧啊?她說:『哭鬧只會讓家人更難過而已,並不能改變什麼。倒是看到同病房的人走了反而把我嚇傻了!』我問她有沒有人熬不過那種痛苦而想放棄的?她說:『我在癌症病房進進出出幾次,從來沒有看到一個不想活的孩子。』這句話真的讓我很震撼!」
「多少大人們面對各種不同的壓力而不想活,最後甚至選擇自我了結,但這些弱小的生命,面對生命的來去問題時,卻是無論如何都想活下去,這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啊!自那次訪談之後,我就很想寫這個故事,寫那個每個離別就可能是永別,每次見面都不知道能否再見的生命歷程。」
拍這部戲療癒了自己也療癒了別人
魏德聖導演執導的作品《BIG》。(圖:果子電影 x 米倉影業提供)
「籌拍《台灣三部曲》遇到很大挫折,使我不得不放棄,雖然那些中傷抹黑傷不了我,但想到那些支持我的人,我覺得無法交代啊!那時的我全身充滿了負能量,壓力大到好想自殺!我知道自救的唯一方法就是抽離、做點別的事,做那種可以讓我專注、再次召回熱情的事,這時我想起這個未完成的志願。另一方面《台灣三部曲》也決定要轉成動畫形式,導演的工作份量減輕好多,我比較有時間可以來寫劇本,也讓我聯想到《BIG》中的某些情節表現可以共用動畫的團隊來完成。」
「那時候我每天早上4點起來寫劇本,那是頭腦、環境最乾淨,一天中感覺最舒服的時候。就像當初寫《海角七號》一樣,我邊寫邊哭、邊哭邊笑,後來我發現,寫劇本竟然療癒了我。我後來想,現在大環境不好,疾病啊、戰爭啊、經濟啊等等,大家都不是太好過,如果我可以因為寫劇本而得到療癒,為什麼不把它拍成電影來療癒更多人?」
就這樣,816病房的《BIG》故事上路了。
好劇本需要靈魂人物來演繹
魏德聖導演執導的作品《BIG》。(圖:果子電影 x 米倉影業提供)
看過《BIG》之後,最讓我佩服的是魏導的選角能力,以及用動畫方式來呈現劇中小朋友內心世界的手法,實在是太經典了!尤其是女主角源源那種永不放棄,與病魔奮戰到底的精神,在動畫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劇中發至內心的吶喊:我要活著!我要活著!我要活著!讓我都被這股力量激活了,同時也深刻感受到魏導在亂世中不畏艱難、堅持揚善的強大意志。完全呼應了那位受訪癌童所說的話:「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不想活的孩子。」多麼勵志的一句話!
「劇中的每個小孩素質都很好,單純沒有雜質。但找到源源對我來說,真的是挖到寶!當我第一眼看到她的外型及眼睛時,我就說我要她,還沒有經過試鏡喔。」
「太特殊了!是屬於看過就印象深刻的那一種。但我們的工作夥伴接洽時特別跟她提到劇情需要她理光頭,她就拒絕了,第二次再談還是不要,而且還惹得她掉了眼淚。最後只好老身親自出馬,我把劇中後段的故事告訴她,她就一直哭,被故事感動了。然後我跟她說,我們不只是在拍一部電影而已,我們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它可以為一些活在逆境的人帶來勇氣、帶來希望,結果當天臨走時她就答應了。」
《BIG》把感動完整傳給看了電影的人
走進816病房故事裡的人,應該能夠從電影中感受到一股關愛,進而讓自身的心靈得到淨化、得到療癒。(圖:果子電影 x 米倉影業提供)
誕生於1828年的偉大小說家、思想家托爾斯泰說,只要能把創作者的感動傳給觀賞者就是藝術。他所提倡的藝術必須是能夠傳遞給人一種仁愛精神,讓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克服困境,無所畏懼。我認為魏導在《BIG》裡傳遞的正是一種良善與愛的力量,我相信,走進816病房故事裡的人,應該能夠從電影中感受到一股關愛,進而讓自身的心靈得到淨化、得到療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乾淨世界】〈魏德聖導演:讓《BIG》的善念飛出816病房〉
看過的人,請不吝將口碑廣傳他人,讓善念不斷激發更多的善舉。 也可關注魏德聖BIG-讓孩子拯救世界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