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魔幻拉美》畢良打:墨式打春牛

立春將至,打春牛,打去春牛的惰性,喚醒春牛的勤奮特性,帶來五穀豐登。據信,打春牛儀式先傳入歐洲再輾轉進到墨西哥,在墨西哥人的創意下呈現新貌,不僅與農業社會無關,也褪去紙牛形象。其實,這墨式打春牛最早被視為宣揚天主教的最佳工具,意味著打去人類的原罪,喚醒人類的堅定意志,帶來平安喜樂。

陳小雀

歡慶農曆新年之後,接著迎接春天。傳統農業社在立春那天有打春牛儀式,起初,春牛是土做的,後來改為紙糊,並在內部填充五穀,舉行迎春會時,有人扮成「勾芒神」,並不斷鞭打紙牛,直到牛倒紙破,流出填充的五穀。打春牛,打去春牛的惰性,喚醒春牛的勤奮特性,帶來五穀豐登。

在大航海時代,一些東方文化藉馬尼拉大帆船陸續進入墨西哥,例如:剪紙、放風箏、放鞭炮,然而,受到原住民文化的濡染或多或少產生變形,呈現本土色彩。盤點墨西哥傳統文化,不難發現東方影子。「畢良打」(piñata)即為其中一例,不少墨西哥學者推測「畢良打」應該源自打春牛。

那麼,「畢良打」是什麼?是藉馬尼拉大帆船傳入墨西哥?或者,先傳入歐洲再輾轉進到墨西哥?若源自打春牛為何褪去紙牛形象?「畢良打」如何成為今日墨西哥老少咸宜的娛樂?我們就來探索「畢良打」的歷史。

在《馬可波羅遊記》裡有不少春節的相關描述,因此,一般相信馬可波羅將打春牛儀式引進義大利,只是儀式到了義大利後隨在地習俗而變形。的確,「piñata」這個西文字源自意大利文的「pignatta」,乃狀似鳳梨的陶罐。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舉行嘉年華會時,會將乾果放入陶罐,然後以木棍敲破陶罐,大家再分享這些乾果,增添歡樂氣氛。

後來,這個活動從義大利流傳到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當地居民將嘉年華會延長到四旬節的第一個星期天,並稱那天為「陶罐星期天」(Domingo de la piñata)。在那天,人人戴著面具,圍繞一個高掛的陶罐,陶罐內裝有糖果,大家輪流以木棍敲打,待陶罐破裂後分食糖果。這項活動又稱為「陶罐之舞」(Baile de la piñata),或簡稱為「畢良打」。

畢良打使用的陶罐。(Slevinr - Trabajo propio, wikimedia.org/)

西班牙征服墨西哥之後,帶來歐洲語言、信仰、傳統與文化。1586年,天主教思定會(Orden de San Agustín)神父將「畢良打」引進墨西哥,當成傳教工具,以具象方式傳遞教義,好讓原住民容易接受天主教信仰,於是在陶罐外糊上彩色紙,做成七芒星「畢良打」,並在每一個角裝飾七彩流蘇。七芒星的七個角象徵人類七原罪,即:忿怒、淫亂、懶惰、貪婪、嫉妒、暴食、傲慢,而七彩流蘇則代表誘惑。七芒星「畢良打」被高高掛上,在十二月十六至二十四日期間的彌撒、或宗教活動時使用,信徒必須蒙著雙眼,意味著「盲目的信仰」,因此尚得依賴棒棍的指引,才能打破「畢良打」,而每一次的敲打則展現出信徒的堅定信仰與洗滌原罪的決心,待打破「畢良打」後,所流出的糖果儼然來自天國的喜訊,是戰勝誘惑的歡樂獎賞。

七芒星的七個角象徵人類七原罪,即:忿怒、淫亂、懶惰、貪婪、嫉妒、暴食、傲慢,而七彩流蘇則代表誘惑。(圖:維基共享)

信徒必須蒙著雙眼,意味著「盲目的信仰」,因此尚得依賴棒棍的指引,才能打破「畢良打」。(Yavidaxiu - Trabajo propio,wikimedia.org/)

「畢良打」在歐洲式微,卻在墨西哥人的創意下呈現新貌,歷久彌新。如今藝匠不再使用陶罐製作「畢良打」,全改為紙糊。除了經典的七芒星之外,尚有各式各樣的「畢良打」,有小毛驢等動物形狀,也有超人、蜘蛛人、美國隊長等電影人物,還有美女魚、皮卡丘等動畫片角色。式樣千萬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每一款皆絢麗繽紛。

美國隊長造型畢良打(圖為作者提供)。

「畢良打」被視為最能代表墨西哥精神的傳統民俗之一,這墨式娛樂流傳至拉丁美洲各地。圖為瓜地馬拉一家畢良打專賣店(圖為作者提供)。

「畢良打」是聖誕節、生日會、各種節慶必備的餘興節目,堪稱最受歡迎的娛樂。在敲打時,無論小孩、抑或大人,均得蒙上雙眼,伴著特定歌曲大顯身手,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打到「畢良打」,其實不然,常常有人在一首「畢良打」歌唱完後,幾乎揮棒落空,而這正是「畢良打」的魅力,令人興奮不已。

歷經了四百餘年,「畢良打」被視為最能代表墨西哥精神的傳統民俗之一。「畢良打」,打去人類的原罪,喚醒人類的堅定意志,帶來平安喜樂,這墨式打春牛娛樂感染了鄰國,而從墨西哥流傳至拉丁美洲各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