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華
2019年11月30日,日本與印度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首次「外交國防2+2」部長會議,與會者包括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防衛大臣河野太郎,以及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與國防部長辛赫(Rajanth Singh)。本次會議討論印太區域國際情勢、北韓問題及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軍事擴張行為。雙方承諾透過聯合軍演、加速簽署《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等方式加強軍事交流,並宣示共同合作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Abe Shinzo)12月中訪問印度之行鋪陳。
本次會議兩國同意透過印度「資訊融合中心」(IFC)共享印度洋情資,承諾聯合研發無人地面載具(UGV),加速簽署ACSA腳步,ACSA代表雙方能更便利地互相提供燃料、彈藥等物資及運輸等勞務等服務。此外2020年印度空軍將首度派遣戰機與空地勤人員,前往日本進行聯合演習,這將是繼美、英、澳等國之後,第四個赴日參與空戰演習的國家。
茂木敏充表示,「中國正以武力為後盾,改變東海、南海的現狀,為確保海洋安全與航行自由,日本與印度必須進一步深化合作關係;兩國確認了針對航行自由、法治等共同價值觀,取得非常大的成果。2 + 2會提供雙方評估加強印日國防與安全合作的機會,加深印日之間的戰略合作。雙方就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局勢及其在《印度東部法令》與「印度太平洋地區自由開放的願景」交換意見。實現和平、繁榮與安全的共同目標,為兩國與該地區人民創造了更美好的未來」。印度防長辛赫表示,「日本是印度是最親近的夥伴國之一,安保合作對兩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支柱」。
日本與印度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首次「外交國防2+2」部長會議,與會者包括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防衛大臣河野太郎,以及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與國防部長辛赫。(https://vajiramias.com/)
冷戰結束後,印度推出的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反映出印度尋找新盟友的需要,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台後將東望政策升級為「東行政策」(Act East Policy)重點轉移到與東南亞與太平洋國家進行全面合作發展上,日本成為印度的主要合作夥伴。兩國從戰略夥伴關係升級全球夥伴關係,依據《2025年遠景,制定全面具體的中期和長期行動計劃》及《日本印度:特別戰略和全球夥伴關係的2025年願景》戰略指導下為兩國印太區合作的基礎與原則。
印日首次舉行「外交、國防2+2」代表兩國關係提升及國防與戰略關係的深化,有助兩國在經濟、外交領域與對外關係中,保持優先的戰略合作地位,才能在國際事務中開展更多共同行動提升影響力。
日本印度的共同利益
日本印度有許多共同利益,包括高度依賴海上運輸線,這是促使兩國合作維護海上安全的原因之一,在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共同打擊恐怖主義也有共同的利益,而本次會議論及中國與北韓的問題,更是日本官方認定的安全威脅來源之一。為了確保共同利益與各自的國家利益,建立全面雙邊軍事政治合作關係也是理所當然。
1. 雙邊投資與貿易
2011年8月日本印度簽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EPA),印度稱其為具有歷史性重要的意義;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緊張,迫使日本公司尋找其他投資國。由於印度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成為日本主要的投資標的國。兩國預計今(2019)12月15日在印度瓜瓦哈蒂(Guwahati)舉行「印度日本峰會」,目前日本已投資印度東北部多項計畫,包括供水系統、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道路、森林與農業等,預料本次峰會再宣布新投資項目。
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將東望政策升級為「東行政策」,重點轉移到與東南亞與太平洋國家進行全面合作發展上,日本成為印度的主要合作夥伴。(https://rebellionvoice.com/)
2. 安全合作
2018年莫迪訪問日本時已敲定定期舉行「國防外交2 + 2」會議機制。透過定期高層會議,日本印度努力發展兩軍互通性,這是根據安倍所示,「兩軍可以成為一個單一的和諧系統」。此外,兩國都在積極加強共同防禦所需技術領域的聯合防務與合作。為了落實兩軍軍事與技術夥伴關係,本次「國防外交2 + 2」決議2020年在日本舉行聯合空中演習,根據印度媒體《經濟時報》(The 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部長們表示希望在能力建設和海上安全領域發展合作,包括通過與其他國家合作,提高對海洋地區的認識,以確保在中國雄心勃勃的情況下確保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印日對中國在東海、南海海域的領土主張,甚至在印度洋港口發展感到憂心,害怕失去競爭優勢。這幾年來兩國透過軍事合作、聯合演習實現共同戰略目標,顯示兩國從「共同價值」延伸到「保護共同利益」的軌道上持續發展之意涵。
日本方面,自從2012年安倍晉三首相上台後,修正防衛政策的基本原則,通過《國家安全戰略》確定日本在國際關係領域中的國家利益與戰略目標。為了應對未來挑戰與威脅,採取一系列軍事,外交,經濟和其他措施。日本國家安全威脅的基石傳統上除了美日同盟之外,還擴及了與他國進行雙邊合作領域。為了加強日美同盟,日本《國家安全戰略》概述如何加深信心並擴大與亞太地區及其他地區合作夥伴的合作的措施,並且指出以戰略利益與日本並具有共同價值的國家,進行合作,在此基礎之上,日本印度從傳統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成為全球戰略夥伴關係。
2014年日本政府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強調若符合「有助於日本安全保障」等條件,即可允許出口與共同開發。日本與印度、東南亞國家是日本主要出口市場。2015年日本與印度簽署防衛裝備與技術轉移、兩國共用防務領域保密情報兩項協定,根據協定,印度購買日本海上自衛隊使用US-2水陸兩棲飛機,本次會議決議兩國聯合研發無人地面載具,對日本來說,印度全球軍力排名第四,有軍工發展及軍事現代化的需求,是有利可圖的合作夥伴。
印度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成為日本主要的投資標的國。兩國預計今年12月15日在印度瓜瓦哈蒂舉行「印度日本峰會」。(REUTERS)
3. 建立雙邊與多邊關係建構區域安全戰略意涵
印度太平洋地區局勢發展取決於主要的參與者:美國、印度、日本與中國的互動關係。2018年莫迪在香格里拉會議推出了印度版的「印太戰略」,除了呼應美國的印太戰略之外,展現出印度期望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一角。日印戰略合作除了雙邊軍事合作之外,兩國軍事合作擴及他國,例如2019年9月日本、美國、印度、菲律賓在南海的演訓訓練。10月第23屆馬拉巴爾(Malabar)美日印聯合軍演等。馬拉巴爾軍演是印日保護印太地區自由航行重要的象徵,印度日本簽署ACSA成為兩軍擴大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存在,同時有助於建構出美日印澳「四方會談」地緣戰略夥伴關係,特別是情報共享功能。
2012年安倍提出印太概念,2016年8月在肯尼亞舉行的第六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上宣佈「印太構想」,內容連接亞洲、非洲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推進法律的支配地位、航行自由以及經濟合作。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亞洲行推出「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概念後,連帶提升日本、印度、澳洲印太戰略的地位。迄今為止,日本「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已成為外交政策主軸。2018年2月10日前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訪問新加坡及汶萊,針對如何維持海洋秩序、提高海上保安能力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進行磋商,並以敦促兩國能夠配合安倍「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東協國家對中態度取決於衝突與經濟互賴的程度,日本試圖將東協國家納入其對中遏制戰略獲得不等的回應,有些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越南、印尼支持日本,但其他像是泰國、柬埔寨等對此保持謹慎態度。除了東協國家,日本外交戰略重點擴及印度洋、非洲,自然高度重視印度、環孟加拉灣國家的關係。
另一方面,美國主導下的「四方會談」並非具有實質的同盟關係,但為了確保各自的國家利益,日印領導人設法建立全面雙邊軍事政治合作基礎,試圖以實際行動打破「中國中心主義」戰略布局,印日戰略合作是否能夠成為印太戰略核心支柱?有待評估。
對印度來說,國際上重要合作倡議,除了有一帶一路,還有有美國、日本、甚至東協印太戰略可以選擇,何須依賴具有風險的一帶一路?印度拒絕加入一帶一路之後,又宣布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態度相當明顯。即便中印領導人一貫宣稱彼此的重要性,日印戰略合作關係間接弱化印度與中國合作發展的意願,印度戰略選擇成為「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主要參與者之間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