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一份啟蒙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

直至今日,臺灣人依然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中不斷提問:到底什麼是臺灣人?未來該何去何從?一代又一代,持續努力走在漫長的啟蒙之路上。

◎王子碩

1895 年受日本統治的臺灣,遭逢關鍵性的命運轉折,臺灣人面臨新統治者帶來的劇烈文化及制度衝擊。原本在清領時期紛亂的族群認同與分類械鬥,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轉變為共同的「臺灣人」意識,隨著一戰後全球民族自決的潮流,一波波臺灣民族意識的啟蒙運動也跟著萌芽。

在這個篳路藍縷的過程中,作為社會運動發聲平臺的《臺灣民報》創立,堪稱臺灣人意識啟蒙的重要里程碑。《臺灣民報》的創辦可追溯至 1920 年由臺灣留學生於東京創辦的刊物《臺灣青年》,創刊號揭櫫三大目標: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彰顯了臺灣民族意識與新時代價值。

《臺灣青年》之後輾轉演變成《臺灣民報》,1923 年 4 月於東京創刊,號稱「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隨著日本對臺灣快速現代化的改造,看似飛速發展的背後,卻也伴隨臺灣知識份子對自身文化被侵吞的焦慮。

1925 年 1 月,《臺灣民報》於臺北大稻埕發刊,影像為王子碩數位上色。(原圖由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臺灣人的文化、語言該如何振興?如何跟上新時代的潮流?何謂民主、何謂經濟、何謂科學?如何看待對岸的中國政權?歐美世界局勢如何發展?女權、婚姻自由該如何落實?日本統治下的種種政策是否合理?這些當時臺灣知識份子對於對於社會的思辯,都可以在《臺灣民報》看到。

統治者自然不樂見臺灣民族意識啟蒙,動輒以各種手段進行管制、打壓,其中的代表事件為發生於 1923 年末的「治警事件」,臺灣總督府突然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對「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成員進行全臺逮捕,最後有 18 名臺灣仕紳遭起訴,三審定讞時,成員多被判三到六個月不等徒刑或是 100 圓高額罰金。不過,官方的壓迫反而強化了當時臺灣人爭取自治權力的決心。隨著審判及事件明朗化,議會請願運動人數迅速激增。

1924 年「治警事件」受刑人假釋出獄,與迎接人合影。(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啟蒙思潮下,各式各樣的「社運團體」應運而生。如推動民族意識、文化啟蒙的「臺灣文化協會」、爭取農民權益的「臺灣農民組合」、爭取勞工權益的「臺灣工友總聯盟」等。然而,不同主張的陣營最後卻爆發激烈的路線衝突,甚至被有心人計畫性的分化。這似乎是每個時代註定不斷重複上演的固定戲碼。

1929 年 2 月,臺灣工友總聯盟第二次代表大會於臺南新松金樓舉辦,影像為王子碩數位上色。(原圖由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直至今日,臺灣人依然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中不斷提問:到底什麼是臺灣人?未來該何去何從?一代又一代,持續努力走在漫長的啟蒙之路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 「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一份啟蒙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