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中國「兩會」透露「習近平模式」的潛在挑戰

3月5日李克強的工作報告中,「風險」一詞出現了24次,「困難」13次,「穩定」更被提及70多次。他更明白指出中國當前所處的國內外局勢複雜而嚴峻,尤其是在經濟層面,因此唯有穩定才能壓倒一切。李克強描述的是當前與未來中國面對的實際挑戰,但他所釋放出的訊息更形同直接衝擊習近平過去近6年來精心打造的「習近平模式」。

托克維爾

在3月初中國人大與政協「兩會」的會議過程中,最讓外界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總理李克強在進行工作報告時,頻頻拭汗的模樣。這當然和現場空調夠不夠冷沒有關係,而是與中國面臨的經濟與社會嚴峻挑戰息息相關。

正如同每每台灣總統發表重要談話時,北京總會在中國、大陸、台灣等字眼出現的次數上斤斤計較,3月5日李克強的工作報告中,「風險」一詞出現了24次,「困難」13次,「穩定」更被提及70多次。他更明白指出中國當前所處的國內外局勢複雜而嚴峻,尤其是在經濟層面,因此唯有穩定才能壓倒一切。從李克強在報告中強調「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六穩」,也難怪他坐如針氈,冷汗直冒。

李克強描述的是當前與未來中國面對的實際挑戰,但他所釋放出的訊息更形同直接衝擊習近平過去近6年來精心打造的「習近平模式」。

「習近平模式」有外有內,對外就是走出江澤民、胡錦濤時代低調謹慎的「韜光養晦」,全力構築「新型的大國關係」。對內則是藉「打貪」之名,掃除黨內敵人與對手。尤有甚者,習近平更一改過去中國共產黨政治局的「集體決策」模式,透過建立體制外的決策小組,以及經由去年3月修憲取消兩任任期制,企圖成為一人集權領導的太上皇。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進行工作報告時,頻頻拭汗的模樣。這當然和現場空調夠不夠冷沒有關係,而是與中國面臨的經濟與社會嚴峻挑戰息息相關。(EPA)中國總理李克強在進行工作報告時,頻頻拭汗的模樣。這當然和現場空調夠不夠冷沒有關係,而是與中國面臨的經濟與社會嚴峻挑戰息息相關。(EPA)

矛盾的是,習近平苦心積慮在首任5年任內形塑的所謂「習近平模式」與鞏固權力之舉,未來極可能反而成為壓倒「習政權」的負債。這也解釋為何習近平必須發展「2025中國製造」,以提升中國在先進科技方面的全球領導地位。甚而習近平為了壓制內部潛在不滿聲浪,還引進人工智慧與臉部辯識系統,做為強化對內監控的工具。中國的國內「維穩」預算已經連續數年超過國防預算。即將實施的「社會積分制度」讓中國走回集權統治的回頭路,自然也引發國際社會的警戒。

打了一年的美中貿易戰本質,除了川普政府指控的美中巨額貿易逆差,更攸關「2025中國製造」計劃與「一帶一路」對美國這個全球霸權所製造的威脅。這也催化川普政府揚棄行之十多年美國對中國的「交往政策」,改採對北京更為強勢攻勢的主因,它也被包裝成「印度太平洋戰略」。中國的企圖是成為全球人工智慧的霸主,現階段中國投入人工智慧研發的資金就占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也難怪美國聯手各國全力阻絕中國通訊巨擘華為與中興等企業進駐。

除此之外,北京持續在南海填海造陸、部署軍備,挑戰美國主導的「航行自由」。至於香港早已淪陷,「一國兩制」成為中國壓制言論與新聞自由的手段。做為最後的民主灘頭堡,台灣也面臨北京試圖推動「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壓力,逼得蔡英文政府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提出七項因應綱領。習近平主導下的對外擴張政策,讓國際社會起了戒心,「銳實力」一詞甚囂塵上。就連「一帶一路」也遭到亞洲、歐洲、非洲與拉美部分國家的反彈。

「習近平模式」有外有內,對外就是走出江澤民、胡錦濤時代低調謹慎的「韜光養晦」,全力構築「新型的大國關係」。對內則是藉「打貪」之名,掃除黨內敵人與對手。(AFP)「習近平模式」有外有內,對外就是走出江澤民、胡錦濤時代低調謹慎的「韜光養晦」,全力構築「新型的大國關係」。對內則是藉「打貪」之名,掃除黨內敵人與對手。(AFP)

在過去六年,習近平以上述激進擴張政策作為,來鞏固其權力、擴張國際影響力,但此一戰略卻與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反其道而行,因為它仍強調以國有企業作為掌控經濟發展的主體。事實是,中國經濟走過起飛期,正進入撞牆的調整期。中國官方在「兩會」上保守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為6%,但明眼人都能感受到數字的虛浮,一位經濟學家甚至估算去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已經跌破2%。

習近平此一經濟發展路徑也成為引發中美貿易戰和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深層原因。川普政府真正要求的,就是北京必須在諸如強迫外商技術移轉、不當補貼國營企業以竊取智慧財產權等「結構性改革」有所具體作為。李克強在工作報告舉出中國當前要關注四方面的風險: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風險、中國實體經濟困難較多、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經營風險、中國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依然不少。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中國面對日趨嚴重的財政風險、債務危機、股、匯、債券與房市波動,連帶就是讓失業率與社會不安蠢蠢欲動。愈來愈多中國企業家對中國的未來喪失信心,早已轉移資產到國外,或正在打算逃離中國。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也讓更多台商決定遷移陣地,前往東南亞。

李克強在工作報告舉出中國當前要關注四方面的風險: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風險、中國實體經濟困難較多、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經營風險、中國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依然不少。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中國面對日趨嚴重的財政風險、債務危機、股、匯、債券與房市波動,連帶就是讓失業率與社會不安蠢蠢欲動。(AFP)李克強在工作報告舉出中國當前要關注四方面的風險: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風險、中國實體經濟困難較多、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經營風險、中國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依然不少。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中國面對日趨嚴重的財政風險、債務危機、股、匯、債券與房市波動,連帶就是讓失業率與社會不安蠢蠢欲動。(AFP)

就在兩會開議之前,川普政府宣布延後原本要在3月1日增加對中國輸美產品課稅的時程。華府當然是給北京最後一個機會,視「兩會」能否提出明確「結構性改革」方案。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似乎透露中國經濟發展路線轉向的訊息,強調要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內需和民生,並且重新確立「保就業」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標。

在人大會議上,李克強也提出減稅建議,外界關注的《外商投資法》也進行三讀審議,看似善意回應美方的「結構性改革」要求。但基於面子問題,習近平並未全盤接受華府訴求。如同去年習近平在上海進口博覽會上宣示主動擴大進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字眼來內化結構性改革一樣,間接回應川普政府。

問題是,果真北京進行如華府要求的「結構性改革」,勢必「動搖國本」,掀開更多國營企業盤根錯節的醜聞。在習近平急於確保過去6年權力鞏固成果的前提下,他有多少本錢能夠進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同時避免政治震盪殃及其領導威信,仍是未定之天。顯然川普政府也洞悉此點,因而決定延後原訂3月底進行的「川習會」,而川普也在推特放話,若最終他不滿意美中貿易協議內容,他會像上個月在河內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晤一樣,隨時走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