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前言
近半年來中美貿易戰的衝突,引發台商海外佈局的變化。過去多數的台商海外經營的模式是採取:「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美國市場」的經營模式。但是在貿易戰高關稅的威脅下,台商為避免受到成本上升的衝擊,開始考慮將原先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轉移。舉例而言,像是電子業,有廠商希望重啟位於「菲律賓蘇比克灣」的舊廠;在印尼政府政策鼓勵(印尼4.0)與內需市場「在地生產比率」的要求下,有廠商希望租用位於巴淡島(Batam)現有廠房以期迅速投產;更多的討論與關注,則是具有地緣優勢的北越的地區。
根據越南台商會統計,越南約有6萬名左右的台商,而位於胡志明周邊約佔90%,中越與北越僅有10%。在貿易戰的衝擊下,近期「北越地區」受到新一波台商青睞,特別是科技廠關注。例如一位北越台商就向筆者表示:以前是「三個月接待一團考察團」現在是「一個月接待三團考察團」。
2019年1月,筆者正好有機會走訪北越各省,訪問各台商聚落與越南經濟學者觀察這一波的產業遷移,以下為相關的看法,在此也一並感謝受訪台商與越南學者所提供的相關資訊。
越南「Plan B」:勞工成本、地緣經濟與貿易協定
根據《商業週刊》報導,若美國對中國家加重關稅,「減少中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有助越南貢獻GDP達4.4%,會是中美貿易佔最大的受益者,國際媒體稱之為「越南是亞洲製造業的Plan B」。經過訪談,不論是已經進入、或是評估進入的廠商都同意這樣的論點。原因有包括幾項:
首先,在「越南製造2020」邁向製造大國前進的口號下,為平衡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越南政府近年在重要投資項目中即將北越地區設定為「高科技科學園區」,將產業發展項目設定在電子業與高科技產業;北越較為嚴格的社會控制,勞資關係較為和諧,更為這些有意前來的科技廠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
在「越南製造2020」邁向製造大國前進的口號下,越南政府近年在重要投資項目中即將北越地區設定為「高科技科學園區」,北越較為嚴格的社會控制,勞資關係較為和諧,更為這些有意前來的科技廠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VNA/VNS)
除越南政府獎勵投資政策外(四年免稅,九年減半等政策激勵),多數的廠商還是在意勞工成本,即使加入社會保險與與其他費用,目前越南的勞工成本約為台灣的三成、中國的五成。尤其是越南週六還是上班日,比起東協其他國家的國定假日較少,幾乎「一年會多出兩個月的勞動時間」,這是所有廠商最樂於見到的生產力。
第二,考慮地緣優勢,媒體報導提到「越南」「墨西哥」是在貿易戰結構下獲利的主要國家。特別是在北越,經由陸路約一日即可將相關原料與貨品串連「珠三角」、三日可達「長三角」。在這個因素下,「北寧」與「海防」是考察的熱門地點。特別是「海防省」是北部大港,加上有國際機場(目前有廣州、首爾與曼谷三條國際航線),基礎設施完善的新加坡、日本工業區,更是受到包括LG等電子廠青睞。「北寧省」的「桂武工業區」、「新加坡工業區」則是富士康、三星等大廠的設廠重鎮,「永福省」是受到Notebook大廠仁寶的考慮名單。
對於成本敏感的廠商,也看好越南的「對外貿易協定」,目前除原有東協內部的AEC,與近期簽署生效的CPTPP,與歐盟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會在今年生效。在訪談過程中,經營日本市場的廠商對這些貿易協定特別有感。加上前述提及勞動成本,是廠商與學者認為越南能夠比起其他東協國家更具優勢的重要原因。
最後走訪若干工業區,建設中廠房的大多是貿易戰後原來在中國投資的科技廠商進駐。比起紡織、製鞋等勞力密集產業,這些科技業需要高資本設備投資,也需要穩定水電供應,多數會選擇地租、管理費較高的工業區進行設廠,例如海防的「VISP新加坡工業區」、「野村(Momura)工業區」、「常睿工業區(Tang Due Industrial Park)等等。由於成本考量,相對於海防(第二級工資地區),目前台商更偏好「北寧」或是「北江」(第三級工資地區)。
北越經由陸路約一日即可將相關原料與貨品串連「珠三角」在這個因素下,「北寧」與「海防」是考察的熱門地點。「北寧省」的「桂武工業區」、「新加坡工業區」則是富士康、三星等大廠的設廠重鎮。(vietnaminsider.vn)
中美貿易戰:台商走出「同溫層」
根據不同的媒體報導,貿易戰後中國台商前往越南考察逐漸增加,特別是電子業;不過根據當地台商的觀察,早在幾年前日韓的科技產業都已經佈建在越南。特別是日本,在2011年泰國發生大水災後,就開始加快外移越南的腳步,考察(survey)時間約在二年,2014年開始有日商大舉進駐北越;不過相對於2014年,貿易戰促使外商業務考察的時間縮短,多數希望能夠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找地與投產,快速的土地需求這使得近兩年北越工業區的租金價格節節高漲,也讓從事廠建的台商因而受益。 進一步與廠商討論,他們認為:「對於日本、韓國而言,走出國門、不論到中國還是越南,都是「另一個國家」,在管理與文化的心態上在設廠前都已經可以調適」。而這些原本在中國投資再轉向越南的台商,受限於過去在中國「同文同種」的「同溫層」經驗,移轉面對國情與文化的差異會是很大的挑戰。
不過,一些廠商也提到,不論有無貿易戰,其實台商轉移是必然的,因為隨著中國企業的崛起,台商已經失去許多優惠措施,已經無法跟受到政府保護的中國企業競爭,很多企業已本來就已經出現移轉生產基地的念頭。貿易戰的出現更讓這些台商「毫無懸念的順勢移轉」,「雖然不得已,但只是早晚問題」。當然走出「同溫層」需要勇氣,相對於一開始就選擇越南或是已經深耕越南的企業,這些廠商會有更長的適應期、付出更高的管理學習成本。
相對台商個別企業的個別動作,韓國則是以「龍頭產業帶領佈局」的方式進入越南市場。日本除在「泰國大水」後的轉移,近年更是透過ODA「以援助帶動市場」的方式深耕越南基礎建設,或是生產終端產品,如家電與汽機車。
不論有無貿易戰,台商轉移是必然,貿易戰的出現更讓這些台商「毫無懸念的順勢移轉」,相對於一開始就選擇越南或是已經深耕越南的企業,這些廠商會有更長的適應期、付出更高的管理學習成本。(AP)
2008年三星開始投資越南,僅用5年的時間就翻轉了越南的經濟結構,手機產業變成越南最大的出口品項。三星一家公司就占越南去年出口總值的22.7%,更已有90%智慧手機在此生產。韓國企業已經深深的掌控越南:LG在海防的生產聚落、三星在寧平的生產聚落;在太原與北寧更自設培訓中心訓練員工。在外派員工方面,韓國政府鼓勵全家赴任,機場直飛韓國的班機外一週超過三百班與二線工業城市的航點,例如海防機場。15萬韓商與家庭(台商約6萬)外溢服務業需求帶動周邊經濟活絡,例如海防有「韓國街」、河內有「樂天」(Lotte Center)的巨型購物中心,兩地的韓文招牌可以隨處可見(兩地卻少見中文招牌)。
韓廠集體力量與台商個別廠商佈局的產業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最大的不同,在於打「國家在背後撐腰」的集團總體戰,傾全國之力投入。三星、LG 跟現代汽車作為領頭羊,把周邊相關的廠商都帶到當地,形成一條龍的供應鏈生態系。
韓國政府鼓勵全家赴任,15萬韓商與家庭外溢服務業需求帶動周邊經濟活絡,例如海防有「韓國街」、河內有「樂天」(圖)的巨型購物中心。(Hanoi Times)
風險利弊
雖然越南充滿優勢,但是根據訪談與國際媒體的專業分析,可以發現現有或是潛在廠商投資北越的台商,並不是完全撤出中國。除之前提到「同溫層」效應台商心理因素,主要的原因有還包括:
1. 電子產業,需要有「產業群聚」的支持,群聚網路連結可以減少企業交易成本,同時更可能產能互補。生產電子零件台商表示:90%的原料還是必須仰賴進口,生產的產品也幾乎100%出口,廠商的考量還是只是將越南成為加工中心,廠商也認為越南勞工的素質目前還追不上中國勞工。
2. 在台商所擅長垂直分工生產下,台商科技產業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流程在越南都還沒有出現。北越之所以熱門,主要還是是在「離中國南方製造核心的延長」,與中國供應鏈相鄰可以減少運輸與物流成本。
3. 中國既是工廠也是市場。早期很多進入到越南的台商,少部分專攻內需市場外,多數廠商的商業模式還是以「代工」出口至歐美國家的方式經營。相對於越南,台商投資中國可以兼顧的製造與市場。前述也提及,某些台灣科技業佈局印尼也是著眼於當地市場。「在地市場」力道支撐,會是電子產業佈局東協考慮的重要因素。
4. 也有科技業者表示,因為不是在「同溫層」、越南本土企業的科技水平尚未到位,投資越南相關製程與知識財產的保護可比中國更為踏實,這也是某些科技廠提出投資在越南的另一個優勢。越南學者也提出「進口替代」策略,建立自己的生產衛星體系與本土供應鏈。
產業移動與產業結構的衝擊
當然,這樣的趨勢不僅是台、中、越三國之間的產業結構變化;科技大廠動輒五萬人的招工,在有些工業區已經感受勞力短缺與員工流動問題。相對於傳統產業,科技廠提供較佳的工作環境將會吸引更多的勞工移動。筆者訪談若干人力仲介,他們也表示這一年以來招工也變得不容易:必須要到中部或遙遠的農村的居民有會有意願前往海外工作;日本開放移工的政策也使若干越南移工選擇至日本工作,也讓越南移工趨之若鶩。
這一波科技廠進入越南,將會產生排擠,讓規模較小、勞力密集台商思考將工廠移往工資等級更低的省份(西北邊境、中部)移動,間接促成北越的產業升級。產業移動效應正符合越南政府的發展期待:「南越發展重工業、北越發展科技業」的規劃。對於已經進入越南的傳統產業必須透過「提高工資」、「情感經營僱傭關係」、「聘用較為資深年齡員工」的方式維持產能所需。
韓廠集體力量與台商個別廠商佈局的產業型態有相當大的差異。最大的不同,在於打「國家在背後撐腰」的集團總體戰,傾全國之力投入。圖為三星河內廠。(REUTERS)
結語:貿易戰促使「台、中、越」供應鏈形成
在筆者訪問期間,當地媒體盛傳第二次「美朝高峰會議」將在河內舉行。訪談越南經濟學者,「越南發展模式」其實可能是未來北韓發展的重要學習指標,這是兩國元首選擇在越南會面的理由。整個國際政治經濟的走向顯示:越南將為是整個東南亞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這一點凸顯政府推動「南向政策」的重要性。
有些電子投資建廠時已經考慮到這是長期趨勢,正視到停止生產不斷遷移的議題,開始著手產業自動化以減少人力成本;科技廠引進的設備等級,甚至已經與台灣同世代。一些台商表示:已經厭倦逐水草而居,將「落地越南」產業移轉的終點;即使預期工資成本增加,也會以「生產自動化」加以因應。
不過,持平而論,台商這一波轉進,是否能夠讓越南完全取代中國?是比起成衣與紡織業只是把縫紉機搬到新地方,電子業的供應鏈複雜許多。對於電子廠與科技廠而言,短期內越南缺乏供應鏈與龍頭產業的帶動,台商電子業與科技業的越南佈局定多僅能視為「供應鏈的一環」、「供應鏈的延長而非供應鏈的移轉」:可能的產業模式是「台灣接單、中國+越南生產、美國市場」;除非產業發展已經成熟,越南要完全取代中國還需要一段時間。
長期而言,比起已經布局的台商,現今因為貿易戰轉進越南的台商需要付出更大的土地與勞力成本,墊高中小企業者的進入門檻。
「貿易戰長期化」將使台商在中國的經營風險增加,走出「同溫層舒適圈」、分散經營風險、延長供應鏈,會是台商未來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