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限時批》見證臺灣50多年來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機會,永遠是給肯努力上進的人! 這是一本勵志向上的非典型類書籍。

呂一銘是新聞老兵,是臺灣媒體首位科學記者,亦是首位採訪核能(核彈)記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該船祕攜國防極機密「鈾燃料」回國);亦為臺灣第一個開闢媒體科技、農業、能源、環保新聞路線先鋒。更是首位獲任中研院數學所兼任技士的新聞記者。逾半世紀鼓吹民主改革(含媒體改革),宣揚科學,傳播民主、自由、人權核心價值,及至退休20年仍不斷以不同筆名在主流媒體撰述,始終不渝。

在毫無奧援下,近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獎助、巨流出版《「臺灣走向科技那些年的關鍵人與事」》,可謂是為臺灣50多年來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作見證。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獎助、巨流出版《「臺灣走向科技那些年的關鍵人與事」》,可謂是為臺灣50多年來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見證。(圖:博客來)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獎助、巨流出版《「臺灣走向科技那些年的關鍵人與事」》,可謂是為臺灣50多年來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見證。(圖:博客來)

非科班出身的呂一銘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他的新書《臺灣走向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寫下一段科技與臺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家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線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出多篇深入淺出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了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作者在本書前半回顧臺灣早期重大科技新聞事件,如當年為了國防發展,重視核子科學,並設立中科院、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為了開發海洋資源,開展造船技術,作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甚至當年獨家揭發鉛皮蛋、PCB等諸多食安問題。後半則轉用軟性的筆調,書寫過去認識與採訪影響臺灣科技發展的人物,再爬梳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過,顯現豐富且精彩的人生際遇。

呂一銘當年是《聯合報》的首位科學記者,跑中研院結識錢思亮先生;後因中研院院士兼數學研究所所長周元燊推薦,參與「中文電子化」研究,經中研院審查通過,任「數學研究所兼任技士」十年,期間轉往台灣新生報擔任撰述委員、採訪主任。

一九七七年,我國的「海功號」突破了咆哮南極得創舉。作者呂一銘為當年追隨「海功號」遠赴南極探險的採訪記者,有第一手的資料與經歷,寫起來自然生動活潑,如臨現場。想知道當科技新聞在媒體界仍是一片荒漠的年代,資深媒體人呂一銘如何憑藉著過人膽識與觀察,在高門檻的科技線上採訪,為閱聽人提供第一手報導,請千萬不要錯過這本作品。 

還覺得意猶未盡嗎?這裡可以看更多

 鄭弘儀於2018年年底在「寶島新聲」專訪呂一銘

《熟年誌》人物-熟人物-第77期 / 2018-08-02

完整書訊與新書購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