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20世紀土耳其與沙烏地的與「西」同行

土沙雖有關係但很淡薄,反而有志一同的向西之路,卻分別走入不同方向。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從這個時代來看,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與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兩者之間存在競爭西亞領導地位的較勁意味,不過,上個世紀的兩國關係其實是相當平靜。在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時期,兩方地理位置一南一北,又有瓦哈比(Wahhabi)對抗著鄂圖曼,只是此後的沙土兩國並沒有這樣的對峙氣氛,而是有志一同向西方靠攏:前者要加入歐洲、後者面對美國,反而兩國對於西亞事務,例如對以色列(Israel)問題,並沒有像其他國家一般擺在首務。

不過,沙土的與「西」同行,後來怎麼了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鄂圖曼在強權瓜分之下解體,靠著凱末爾(Mustafa Kemal)的努力,得以守住安納托利亞(Anatolia),並以安卡拉(Ankara)為據點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過去鄂圖曼擁有的阿拉伯世界,已為英國與法國所佔領,凱末爾只能放棄。在追求「進入西方」的目標下,鄂圖曼過去的君主制(Soltan,音譯為「素檀」)、甚至伊斯蘭世界領導者「哈里發」(Caliph),都在此走入歷史。凱末爾強調:「西方還是敵對著土耳其,但走入西方仍是土耳其邁向文明國家唯一的一條路。」如果凱末爾是活在這時代的年輕人,應該會發張帥照在IG上說:「西方人不管吸了什麼都給我來一份!」

非常適合拿來發IG的凱末爾帥照。(圖:網路)非常適合拿來發IG的凱末爾帥照。(圖:網路)

1917年俄國蘇維埃(Soviet)革命後,列寧(Vladimir Lenin)政府決定停戰,同時撤出在鄂圖曼與伊朗(Iran)的戰場,只是這樣和平的宣言遭到英美等國排擠,戰後的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與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都沒有蘇俄參與的機會,象徵土耳其與蘇俄同為國際社會邊緣人的意涵,於是1921年雙方遂自組同溫層,簽訂友好條約。只是1941年納粹德國(Nazi Germany)進攻蘇俄,土耳其宣布中立,致使同溫層出現破洞,蘇俄便開始對土耳其施壓,特別在戰後蘇俄試圖加強在黑海(Black Sea)地區的影響力,也使得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於1947年推出「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強力馳援土耳其。為了圍堵蘇俄,1949年美國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NATO),土耳其當然也是成員國之一。

與此同時,阿拉伯半島的紹德(Saud)家族正與先知後裔且管轄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的哈希姆(Hashmite)家族對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希姆家族與英國軍隊合作對抗鄂圖曼,原本預計在戰後建立阿拉伯國家,不料卻遭到英法背叛。雖在英國的「扶植」之下,哈希姆家族的兩兄弟先後在伊拉克(Iraq)與外約旦(Transjordan)稱王,不盡如人意但也不無小補,但他們的父親胡笙(Hossein)在麥加自立為哈里發,卻遭到紹德家族的反對。兩家族在前一個世紀就是對立狀態,此次交惡的結果最後是胡笙於1924年被迫離開,麥加淪入紹德家族手中。紹德並非先知後裔,因此也未自立為哈里發。在沙烏地的擴張與建國之後,仍持續關注北方由英國扶植的兩個哈希姆王國。因反英、反哈希姆的立場,沙烏地便往美國靠攏,1931年雙方已有石油的互惠協議,到了1945年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7年推出「杜魯門主義」,強力馳援土耳其。(trumanlibrary.org)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7年推出「杜魯門主義」,強力馳援土耳其。(trumanlibrary.org)

1948年以色列建國,鄰近阿拉伯國家立即對以宣戰。沙烏地雖不認同以色列存在,卻沒有加強對抗力道,畢竟對沙烏地而言,兩個哈希姆王國才是對手;而以色列建國也不對土耳其造成困擾,1949年土耳其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伊斯蘭國家。到了1950年代,埃及(Egypt)在封鎖以色列、反英國帝國主義風潮正盛的情況下,於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Canal Crisis)對英法以三國作戰,一躍登上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這場戰爭重擊歐洲經濟,也讓法國立即加快歐洲整合的腳步,催生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而這也使得土耳其開始試圖加入EEC。

1962年10月古巴危機(Cuba Crisis)爆發,美國批判蘇俄對古巴的合作與導彈部署。看似是蘇俄有威脅美國的意圖,但實際上美國在土耳其早有導彈部署而且還是對著蘇俄,加上1960年又有秘密的無人偵察機在蘇俄遭到擊落,相較之下美國行徑並沒有比較高尚。古巴危機13天後蘇俄同意停止導彈部署,但交換條件是美國必須撤離在土耳其的導彈。此舉讓土耳其感到自己是被美蘇玩弄的小棋子,因此轉而同情正在對抗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

1967年6月阿以戰爭後,敗戰使得埃及失去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沙烏地則趁勢對以色列採取較為強硬批判的態度。但埃及並沒失去對阿以問題的主導權,1973年埃及再次對以色列交戰,只是此刻沙烏地也湊一腳來刷存在感,以限縮石油產量、提高油價的方式,將石油變成武器,同時抵制以色列與美國,沙國此舉引來國際間的批判聲浪。不過,沙烏地自始至終都沒有對以色列動武,可能是因為雙方共同還有個共同的合作伙伴-美國。只是此時的美國卡在越戰(Vietnam War)泥淖之中,國內又有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水門案」(Watergate Scandal),內外交困正是美國在冷戰期間最夏夕夏景的時期,對沙烏地的惡搞也沒輒。

1974年,土耳其因處理塞浦路斯(Cyprus)裡希臘與土耳其裔族群的衝突問題,遭到國際社會撻伐。結果沙烏地卻在此時支持土耳其,兩個同時期遭到批判的伊斯蘭國家,雖然過去沒有太多交集,卻因同病相憐而相互打氣取暖,又組了一個同溫層。

1974年,土耳其因塞浦路斯問題,遭到國際社會撻伐。(圖:網路)1974年,土耳其因塞浦路斯問題,遭到國際社會撻伐。(圖:網路)

不過,此後的美國並未與沙烏地漸行漸遠,反而還因為80年代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Soviet-Afghan War)時,沙烏地為避免戰爭波及而傾向與美國發展軍事合作,加強了美沙關係。反觀土耳其,在加入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的過程顛簸難行,甚至1979年希臘成為歐體成員令土耳其臉上無光,到了1987年,土耳其申請加入卻遭到拒絕,這一路向「西」,卻是一路失利。

至此,土沙雖有關係但很淡薄,反而有志一同的向西之路,卻分別走入不同方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