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回憶探險團》由1998年《中國時報》報導臺北市長辯論看現今媒體亂象

人們在煙霧瀰漫中難以客觀判斷時事,社會走向只問立場不問是非而陷入不安。這已是愈來愈嚴重的國安問題,這種透過民主機制癱瘓民主、透過自由癱瘓自由的手法,社會安全與自由的合理界限該如何決定?言論自由與尺度如何合理的規範?媒體又該如何有效的管理?

台灣回憶探險團

近日高雄市長選舉辯論,中國國民黨陣營對高雄理解之空洞在辯論下暴露無遺,引起網友訕笑,不料隔日諸多媒體報導下竟出現「又不是要選里長」「懂市政代表會貪汙」「格局大勝」,甚至名嘴開始牽拖主辦單位的護唇膏等荒謬言論,而捧特定候選人的言詞,比起戒嚴時期拍獨裁者馬屁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近年來的媒體環境,也許大家早已習慣此類親中勢力大幅入侵的亂象,在此來回顧一下20年前媒體尚未淪陷前的樣貌。圖為1998年中國時報報導當時臺北市長辯論,陳水扁、馬英九、王建瑄交鋒後隔日的報導。

言論自由與尺度如何合理的規範?媒體又該如何有效的管理?(台灣回憶探險團提供)言論自由與尺度如何合理的規範?媒體又該如何有效的管理?(台灣回憶探險團提供)

報導中以民意調查分析三人表現,陳水扁略佔上風,並附上民意調查的問題及結果,社論則以「以理性辯論樹立選舉新風貌」為題評論。當然媒體必然有其立場傾向,但在1998年的中國時報,從用字遣詞到評論方向,不難看出其努力在維持媒體中立的形象,也可輕易對照今日同一媒體的巨大差異何在。若再看電視新聞畫面則是毫不遮掩的睜眼說瞎話,媒體自律淪為空談,評論節目滿場政治立場色彩鮮明的份子還高掛「無色覺醒」,猶如毒品一般讓其支持者解癮,事實如何早已不重要。

若再看網路社群內的離譜造謠,威力恐怕更加強大。在中國看不到的金馬獎片段,居然可以瞬間冒出上萬中國網軍灌爆留言,其背後由誰策動答案不言可喻。平日這些人又被賦予什麼任務?我們在網路上感受到的「聲量」「風向」,又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

就這樣,人們在煙霧瀰漫中難以客觀判斷時事,社會走向只問立場不問是非而陷入不安。這已是愈來愈嚴重的國安問題,這種透過民主機制癱瘓民主、透過自由癱瘓自由的手法,社會安全與自由的合理界限該如何決定?言論自由與尺度如何合理的規範?媒體又該如何有效的管理?

這些難解卻重要的議題,需要你我一同來思考關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回憶探險團 由1998年中國時報報導臺北市長辯論看現今媒體亂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