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偶然言中》台北市政治格局是「藍綠白」還是「藍與反藍」?

姚只有主打統獨議題,才能夠提高「藍綠對決」,導致「藍綠歸隊,白色力量邊緣化」,避免第三名的命運。但是打統獨的綠,會異化白。按照歷史經驗,如果形成藍綠對決,光靠綠營選票在台北市是必輸的,所以姚要避免第三名的後果就是會拆散白綠聯盟,間接確保國民黨贏得第一名。

宋文笛

今年五月一場研討會後,我和一些媒體朋友比較我們對於台北市長選舉的預測。友人認為姚文智獲得民進黨提名參選後,各政黨的選民將各自歸隊,選舉將形成「藍>綠>白」的兩大一小格局。我則認為是「白=藍>綠」的格局,綠必第三。而白綠之間的民調拿不能長期拉開,將決定「棄綠保白」的選票轉移效率,決定「(白+綠) > 藍」的格局能否實現,也連帶決定白和藍之間的勝負。

藍綠白三分法

友人當時的樂觀評估是,選戰將會呈現「藍綠歸隊,白色力量邊緣化」的格局,粗略來說是藍 45:綠 35:白 20。排第一勝選的會是國民黨的丁守中,其得票率將從上一屆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的 40%起跳,上看 50%。他的理由是:按照泛藍近二十年來在台北市的實力,歷史最低點是 40% (2014年),最高點是63% (2002年),正常發揮是大約 55% 上下(1998, 2010),取個中位數,最後大約是在 45-50%得票率的機率最高。

其次,朋友認為民進黨將排在第二。按照民進黨實力最低點36%(2002),最高點46% (1998),今年姚文智形象喜好度和知名度在歷來大多是總統級或黨主席級的民進黨歷屆台北市長參選人中屬於後段班,但有中央執政資源加持,不至於崩盤,粗估是 30-40%之間。

按照這個算法,朋友認為,藍綠都歸隊完後剩下的白色選票才輪得到柯文哲,所以柯的得票率將落在12-25%的區間。

高標的「原生台灣民族主義」選民是支持泛綠,但是偶爾願意考慮依照「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原則作棄保 ,那麼低標的「單一議題獨派」由於更看重忠誠度問題,棄保意願就更低了。(本報資料照)高標的「原生台灣民族主義」選民是支持泛綠,但是偶爾願意考慮依照「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原則作棄保 ,那麼低標的「單一議題獨派」由於更看重忠誠度問題,棄保意願就更低了。(本報資料照)

藍與反藍二分法

當時我的回應是,不能夠用「藍綠白」的三分法角度來理解台灣選民,而應該用「藍」跟「反藍」的二分法為主。因為有非常多台灣選民認為,「藍」背後代表的其實是北京「紅」,而國族認同問題一向是台灣政治光譜最核心的區分點(cleavage)。 進一步做推理,如果不是「藍綠白」的三分法,而是「藍 vs 反藍」的二分法,那麼將對柯有利,姚很快會被邊緣化,甚至不排除被棄保。因為對於「反藍」選民而言,他們投票時會依序考慮到三個問題:

1. 有哪些候選人屬於「反藍」陣營?

2. 「反藍」陣營中,哪個候選人有勝選機會(electable)?因為要能勝選才能避免「藍」上台,這是「反藍陣營」存在的意義(raison deter)。

3. 如果兩名反藍候選人中,如果有一人明顯有勝選機會,則操作棄保,棄另一人保他(棄保效率高);相對的,若是兩人都無勝選機會,或是兩人民調膠著,不明確該棄誰保誰,那麼反藍選民便會各自按照其心中的第一偏好投票(棄保效率低)。

按照第一點,姚文智和柯文哲都勉強滿足反藍陣營的門檻。再按照第二點,民進黨在台北市歷史上永遠是屢戰屢敗,連一次單獨過半紀錄都沒有,根本不可能勝選,尤其在「反藍陣營」分裂下更不可能。

所以當時我的推斷是姚將排在第三名,而且是遙遙落後的第三名,高標大約是12-15%;若是操作棄保成功,掉到5-9% 的低標也不意外。

這組高標和低標的數字的由來是,按照「原生台灣民族主義」選民(Taiwanese nativist)在民進黨裡傳統上大約佔1/3強,所以按照民進黨在台北市的標準實力是大約 43.5% (陳水扁 1994, 2004, 蘇貞昌 2010),取三分之一強就是約15%。按照民進黨的實力在台北天龍國比在全台平均稍弱,所以稍微向下微調,放在12-15%區間,以此做為姚的高標(這 15%上下兩三個百分點的比率,大約也是陸委會和政大歷年做的統獨民調中選擇獨立者的比率,近二十年來除了個別突發事件之外都大致穩定)。

其次,來談低標。低標代表的是在「原生台灣民族主義」選民中,忠誠度最高的那部份人,我們可以將其粗略概括為「單一議題獨派」選民。他們在台灣的實力大約是7-9%,這從歷年來代表獨派的泛綠小黨在民代選舉中的得票可以看出。舉例來說,2001年立委選舉,台聯得到7.8%選票;2004年立委得7.79%;2005年任務型國代得7.05%;2012年立委得8.9%。最近一次2016年立委選舉,時代力量興起,在年齡層上代表「小獨派」的時代力量在立委不分區(政黨票)部分得到6.1%,代表「老獨派」的台聯得到2.5%,兩者合計8.6%。由此可見單一議題獨派選票基本上沒有脫離過7-9% 的區間。(台北部分,考慮到上述的天龍國藍於台灣平均值的問題,可以小幅下修。)

(作者製表)(作者製表)

如果說高標的「原生台灣民族主義」選民是支持泛綠,但是偶爾願意考慮依照「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原則作棄保 (策略投票),那麼低標的「單一議題獨派」由於更看重忠誠度問題,棄保意願(棄「自己人」保「敵人的敵人」)就更低了。

把這套框架運用到台北市,在不考慮投票率因素的情況下,五月時我得出了姚文智的得票率低標是5-9%,高標是12-15% 的初步結論。

姚要避免第三,代價是間接幫助國民黨拿第一

有鑑於此,當時我評估,朋友的「藍綠歸隊,白色力量邊緣化」情況要成真,取決於選戰是否能夠聚焦於統獨議題,讓民眾眼中「喜好度」低的姚文智藉由對於統獨和國族議題上更高的「忠誠度」,進而從喜好度相對高的柯文哲手中贏得「反藍陣營」中的白綠共主地位。不然選戰若是議題沒能聚焦,只是回歸候選人在民眾眼中的喜好度的「人氣比賽」(popularity contest),那麼各個民調皆顯示,姚的喜好度在三名主要候選人中明顯是排名居末的。

不聚焦統獨議題固然輸,但是聚焦統獨也會輸 。民進黨在「天龍國」台北市二十多年來,主打統獨國族議題時的得票率天花板是 43.5%得票率。操作最成功的兩次,一次是2004年公投綁總統大選(43.47%),另一次是 1998年台北市長(45.9%,包含 2.5%的現任優勢加持),都還不夠贏。

於是悲劇形成了:姚只有主打統獨議題,才能夠提高「藍綠對決」,導致「藍綠歸隊,白色力量邊緣化」,避免第三名的命運。但是打統獨的綠,會異化(嚇走)白。按照歷史經驗,如果形成藍綠對決,光靠綠營選票在台北市是必輸的,所以姚要避免第三名的後果就是會拆散白綠聯盟,間接確保國民黨贏得第一名。

做為小結,若是藍綠對決,則:藍 > 綠 > 白。相對的,若是白綠合作,則:非藍(白+綠)> 藍。成功合作的前提是綠要禮讓與白,由白主導。

姚只有主打統獨議題,才能夠提高「藍綠對決」,導致「藍綠歸隊,白色力量邊緣化」,避免第三名的命運。(圖:公視提供)姚只有主打統獨議題,才能夠提高「藍綠對決」,導致「藍綠歸隊,白色力量邊緣化」,避免第三名的命運。(圖:公視提供)

三個腳本

距離該次討論至今已經過了小半年,我的評估大致符合如今兩強並立、姚文智明顯落後的民調趨勢,但是我亦注意到我可能錯誤而且需要修正的地方。但是我當初在考慮棄保效率時只機械式地注意到民調差距和勝選可能 (electability),而低估了我自身強調的國族因素的多變性。

「藍」和「非藍」陣營的楚河漢界核心既然是國族認同議題,那麼綠和白要合作,要有效棄保的前提便是兩方要同意彼此都擁有相同的國族認同。

然而,如今的泛綠獨派未必肯定白和綠的國族認同真的一致,因為柯的「兩岸一家親」論述引起的反彈大於我的預期。明顯的,不少綠營選民眼中的柯並不「白」,他雖然「非藍」,卻是「深紅」,視其為比起「敵人」藍營更加可憎的前墨綠「叛徒」。既如此,對於深綠選民,要轉移選票給柯,心理負擔的確不低。

選戰進入最後兩週,擺在選民眼前的是高標和低標的三部可能腳本。

一、姚文智選票開出低標(5-9%上下):這是 2012年總統大選的「棄宋保馬」案例。當時和馬英九同屬於廣義泛藍的候選人宋楚瑜,民調大約在10-12% 上下遊走(和今年姚文智的民調一樣)。但是馬宋之間的民調差距拉開三四倍,明顯只有馬有勝選可能,所以最後關頭宋的選票只開出2.77%,剩餘大部分的選票可以合理推測被轉注予馬英九,助馬勝選。套用到本屆台北市長,相當於「(白+綠)> 藍」的結果。

二、姚文智選票開出高標(12-15%上下):這是 2016年總統大選「換柱」後的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三強的格局。朱和宋雖然同屬泛藍,但是兩人的民調差距不大,也都明顯沒有勝選可能,所以宋的選民放棄棄保,心安理得地繼續投與宋,宋大約平均13-14%的民調,袋袋平安地開出了12.84%的選票。套用到本屆台北市長,相當於「藍 > 綠 > 白」的結果。

至於會開出低標還是高標,取決於深綠選民的價值選擇:是「反藍」重要,還是「懲罰叛徒」重要。當然也不能夠排除第三種可能性:

三、雖然姚文智選票開出高標(12-15%上下),但是國民黨得票率低於預期,最後只能開出四成上下的選票,剩下的四成半左右選票皆歸於柯,於是柯可以忽略深綠選票,自力取勝,相當於「白 > 藍 > 綠」。這可能是深綠選民最能同時滿足「反藍」以及「懲罰叛徒」兩種價值的折衷腳本。但是壞處是自我邊緣化:結果完全操之於他人之手,不管是柯勝或是丁勝,都和深綠群眾的決定沒關係。

深綠獨派這幾十年來都和中共以及所謂國民黨「黨國」、「統媒」等對手進行如同《聖經》中的「大衛與哥利亞」故事般的高難度鬥爭,在嘲諷對手「你好大,我好怕」中繼續堅持,並完成自我實現。此次,他們若是將希望寄於第三腳本,如此放棄自我「能動性」(agency)的感覺,恐怕並不好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