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閔琳
823豪雨重創南臺灣,高雄市時雨量高達108毫米,總雨量最高地區達到771.5 mm,連三日大雨又逢大潮,造成多處積淹水災情。儘管高雄市12年來投入約300億元治水預算,在823當日13座滯洪池也確實發揮功效、蓄滿率約70~95%,至少蓄積了270萬噸的雨水,依然造成淹水災情。
相較於大台北包括雙北、基隆和汐止等地區,自1982年開始,共計已投入1600億元的治水預算。卻在前幾日,僅下了三個小時,全國防洪頻率最高的首善之都台北市在時雨量102毫米的情形下,也傳出161處有淹水災情;顯現面對「極端氣候」,沒有一個國家或城市、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倖免於大自然的反撲。
面對「極端氣候」,沒有一個國家或城市、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倖免於大自然的反撲。(資料照)
現今台灣中央地方政府之於水的治理觀念,仍偏重加高堤防、建築水壩、設置抽水站等多種「與水抗衡」的水利工程方式為之。若向治水技術聞名全球的荷蘭取經,該國於當年分別在1953及1993、1995年間發生嚴重水災,造成數千人死亡,並淹沒了超過二十萬公頃的土地。荷蘭遂於1985年推出白鹳計畫(Plan Ooievaar)、2012年「三角洲計畫(Delta Work)」,足見該國從「與水爭地」逐漸走向「與水共存」(working together with water)、「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等「適應自然」的治水方式來應對水災與氣候變遷。
以高雄市言,除持續建造如典寶溪D區滯洪池及五甲尾滯洪池等規劃進行當中的治水工程,提升既有抽水站能量,檢討河川治理與區域排水、海岸及濕地保護,以及定期疏濬等;更應進一步推動公園校園使用透水鋪面、屋頂蓄滯雨水系統、滲透排水溝渠等,作為短期治水策略。
然而,面對極端氣候的高度不確定性與複雜性,水患不該被單純看作水文事件;而是牽涉水(水資源、水患、水污染)、土地(山坡及林木資源)、海岸保護等高度複雜的課題。政府當局應運用水情、雨量、氣象等大數據與科技,進行政策評估與災情模擬演練;並結合環境保育、森林保育、水土保持,以及土地利用(國土規劃、都市計畫及建物管理)等觀點,研擬出融合環境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的整合性空間發展政策與災害風險控管策略。
面對極端氣候,要治水不要口水,務實理性、嚴肅審慎,與大自然共存,強化都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才是吾人當今最重要的工作。
(作者為高雄市議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