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gopen
內容農場傳標題為「這種雞蛋不要買, 更不要吃!趕緊告訴你的家人!」的謠言影片和文章,說「雞蛋殼上長斑的雞蛋不要吃,可能是因為感染了細菌」實際上這個訊息也流傳好幾年了,農委會在 2016 年也出面澄清過。
基本上雞蛋有二層天然的保護膜(蛋殼外表黏膜和蛋殼膜),可以保護雞蛋不受病原菌感染,關於蛋殼厚薄、顏色、斑點,與雞隻的飼養管理因素息息相關,基本上不至於影響雞蛋品質,若遭污染也並非以蛋殼有斑點為判斷依據囉!
雞蛋殼上長斑點細菌感染的謠言
原始謠傳版本:
這種雞蛋不要買, 更不要吃!趕緊告訴你的家人!最近,看到電視上的一個新聞,讓我十分吃驚。說一個寶寶,吃完雞蛋後,抽搐併產生了昏迷。後來經過救治,才轉危為安。醫生跟家屬經過溝通,懷疑寶寶是吃了長斑的雞蛋才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這種蛋殼上長斑點的雞蛋很可能是感染了細菌,所以看到這種長斑的雞蛋,大家不要買更不要吃,要記得告訴家裡人。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雞蛋殼內長斑呢?
專家表示,因為雞蛋的外殼上有許多氣孔,細菌、黴菌會通過這些氣孔進入雞蛋內部。蛋殼內壁出現黑斑,但蛋黃蛋清並沒有壞掉,也是因為黴菌通過氣孔進入殼內,破壞了殼內的殼膜,黴菌滋長聚集成黑斑。有的雞蛋遭到雨淋或受潮,會破壞蛋殼表面的保護膜,也會使細菌侵入蛋內面發霉變質。這樣的雞蛋儘管表面上並無明顯的腐壞癥狀,但其實蛋的品質有所下降了,不建議食用。
雞蛋選擇小竅門
1、選雞蛋的時候要挑選蛋殼表面斑點少的雞蛋。
2、站在亮光的地方,用光照雞蛋,手半掩住雞蛋觀察。好蛋呈微紅色、半透明、蛋黃輪廓清晰,而壞蛋呈灰暗色,空室較大,有的雞蛋有污斑,這是陳舊或變質的表現。
3、將雞蛋拿起輕輕搖晃,放在耳朵旁邊注意聽,會響的說明是不新鮮的,而沒有聲音則證明是新鮮的雞蛋。相關影音:
謠言破解說明:
關於這則訊息,農委會在 2016 年就出面解釋過了,表示除非有人為因素造成蛋殼裂損,一般來說內容物如蛋黃、蛋白都是十分衛生安全的。至於蛋殼厚薄、顏色、斑點等情形,主要與雞隻的飼養因素有關。
農委會更表示,雞蛋若遭受污染也並非以蛋殼有斑點為判斷依據,所以網路流傳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正確闢謠解釋:
根據農委會的說法:母雞的卵巢大約每天會排一個卵(即俗稱之蛋黃),蛋黃隨即在輸卵管慢慢往前推進,推進過程,輸卵管會慢慢分泌蛋白加到蛋黃外面,然後再分泌黏液形成兩層蛋殼膜。大約 4 個小時後,推進殼腺(子宮),在此形成蛋殼(約需 21 小時),鈣沉積與色素降解則在此階段完成,最後從泄殖腔產出到體外,即市售之生鮮雞蛋。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母雞於產蛋期間,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營養、緊迫等因素影響,導致蛋殼厚薄與顏色差異,此為自然現象,又蛋殼斑點顏色則因品種而異,不一定為褐色或白色。雞蛋產生,如同人類生產一般,正常產道是無菌的。所以在正常情形下,雞蛋無論蛋黃、蛋白或蛋殼表面應該都是無菌的,雞隻若輸卵管遭細菌感染或人為的破壞性損傷,才會污染到蛋白,但這種機會非常少見,業者也會謹慎處理這些蛋品不致流入市面。
農委會強調,一般市售的雞蛋都是未受精蛋,並非種雞場所生產的種蛋,不應有死胚蛋或是有看到血管的臭雞蛋存在,至黏殼蛋、臭雞蛋、散黃蛋、發霉蛋等,多為購買後,因不當儲存或儲存過久,造成蛋品已變質發臭、發霉,不能食用。另市售洗選蛋在洗選製程中,已透過人工或機械將有裂痕的蛋剔除,因此購買生鮮雞蛋若有裂痕,應為運輸過程經外力或搬運造成。裂殼蛋因蛋殼外表黏膜或蛋殼膜破損,容易遭微生物污染,其衛生品質則堪慮。國內外的確曾發生過沙門氏菌引起的雞蛋食物中毒事件,但多半不是雞蛋本身引起的,而是飼養管理或加工保存不當所引起,故單純由蛋殼斑點判定並不可行。
未經查證就散布謠言,最高可以開罰 3 萬元。
資料來源:農委會 - 爭議訊息澄清專區(含食安)
資料來源:農委會 - 匡正網路謠傳 雞蛋斑點是自然現象,不影響品質,也不能作為判定感染沙門氏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Mygopen 【假知識】這種雞蛋不要買更不要吃?蛋殼上長斑點細菌感染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