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與國際》對美讓步是習近平唯一的路

中國歷經四十年的對外開放,民智已開,遠非文革世代好動員,而習之才情終不如毛,更何況,中國的力與勢皆遠不如美國,其對美鬥爭最終也只能以讓步收場。

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中國製造2025》是2015年5月8日中國國務院所公布的經濟計劃,構想2025年之前要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2010年中國是製造業第一大國;製造業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不過,中國的製造業一直依賴外國的技術設備和人員,而以代工和仿製為主的型態使得創新能力、品牌水準始終處於世界標準線下:中國的基礎材料、基礎零附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都不強。近年來又因土地、勞力、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迅速提高,發展模式已到必須轉變的時刻。

《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方針,而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資訊整合系統、奈米高新材料或模塊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等。2016年8月18日,中國宣部「中國製造2025」由指導文件進入具體實施階段,並開展以城市群為載體的試點示範;全中國有30個城市被納入。

《中國製造2025》是2015年5月8日中國國務院所公布的經濟計劃,構想2025年之前要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圖:網路)

不過,整體而言,中國製造業的困境在於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產品質量欠佳、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及環保問題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及管理出現瓶頸等現象。中國的製造業呈現「大而不強」的樣態,產能過剩嚴重,國際競爭力也漸趨下降。未來中國想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不僅要解決產能過剩和結構調整等問題,還需做到「創新驅動、品質為先」。問題是,中國正面臨前有虎、後有狼的窘境:

(一)前有虎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已開發國家大多已制訂製造業轉型計劃,搶占製造業的高端市場,如德國的「工業4.0」與日本的「製造業白皮書」等等。而已開發國家在自主創新、核心與高端技術、產品檔次、品牌經營、資訊化水準、企業創新體系與全球化經營等面向皆非中國所能望其項背。

(二)後有狼

由於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環境保護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遂有發展中低端製造業的機會,如印度、印尼、越南等國家。 中國顯然正遭逢前後夾擊的困境。而「中國製造 2025」欲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最快速的方法便是「與國際企業合作引進技術」,以市場換技術;然後藉由擴大內需,逐步取代外資,最終讓內資撐起經濟成長。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中國製造2025》並非只是一個工業4.0的規劃,而是工業2.0的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範的並聯式發展戰略規劃。既要包括新型產業的培育,也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而外來技術成為解套之鑰。 由上述所指陳的發展看來,我們可以推測:中國此刻承受不起一場與美國廝殺的經貿仗。

這幾年中國政府推出「中國製造2025」等産業振興對策,通過不斷加強環境管控並實施減稅方案,積極招商引資,進行高科技投資,而相應於此,外資廠商也加碼跟進,紛紛在中國建設尖端工廠。於是,產業轉型也讓中國更對外依賴,而美國的懲罰性關稅卻可能迫使跨國企業遠離中國或安置在中國之外。實際上,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所列出的徵收關稅之十大高科技產業,正是《中國製造 2025》中計劃主要項目。在這種情境下,中國的最佳選擇是主和,不求戰。如果這樣的研判夠精準,那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的主張看來比較中肯,他提議:

(1)不要過度反應,採取一些必要的反制措施,但不要全面反擊;(2)順勢推動中國國內的全面深化改革;(3)如果美國過於強硬,中國也可以對美國一些產品徵收高關稅。

當然,滿腦子熱的也不在少數。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前財長樓繼偉的說法是屬政治正確或扮黑臉者,他說:「我覺得中國商務部給出的措施還是比較弱的,還沒有打到他疼的地方。如果我要在政府,我可能先打大豆,然後打汽車,然後打飛機。」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方晉也同調:「讓步不是沒有限度的,中國一定要劃定底線,越過這一底線就要反擊。」;「讓步不會換來對方任妥協和敵對狀態的終止。而是應該全方位的反擊,不僅訴諸貿易、經濟手段,而且把政治、外交、軍事手段也用上。」不過,此二者的論點基本上已遠離政治現實,應不會為城府甚深的習近平所接受。

產業轉型讓中國更對外依賴,而美國的懲罰性關稅卻可能迫使跨國企業遠離中國或安置在中國之外。(AP)

研究習近平的專家高曉曾說「文革時期習近平因為眼見他父親在挨批整的逆境中成長,懂得世態炎涼,夾尾巴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事相當低調與不躁進的風格。」習近平至今未公開評價川普,也未曾口出惡言,但卻也默許下屬的發言系統對美國發出鷹派聲調,包括駐美國大使崔天凱「中國將奉陪到底,看誰真正堅持到最後」以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會奉陪到底。」

究竟,中國該怎麼回應?

兩會之後的習近平權力獨攬,經、政、社、文、軍、外,俱歸一人掌控,餘者只能仰其鼻息、 聽命行事。集權後的習近平成為真正的「寡人」,權力看起來很大,興邦喪邦,在於一念,決斷時反而更無助而謹小慎微。中國歷經四十年的對外開放,民智已開,遠非文革世代好動員,而習之才情終不如毛,更何況,中國的力與勢皆遠不如美國,其對美鬥爭最終也只能以讓步收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