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海獅
上次我們說到梭倫面臨貴族議會的內外夾攻,情況四面楚歌,面臨巨大的執政危機,眼看好不容易初具規模的改革就要失敗。梭倫的抉擇會是如何呢?
貴族議會座落於衛城附近的戰神山上,人們群聚在那裡一起商討罷免梭倫執政官的頭銜。
雅典衛城
大家一邊很興奮的喊著「梭倫!下台!梭倫!下台!」(好啦,這場景其實是我想像的XD)整個議會喧鬧不已。此時,梭倫的朋友離開了沸騰的議場,急匆匆轉赴梭倫的寓所,一進去,便看見許多人圍繞他。大家都在勸梭倫宣布戒嚴,賦予自己「僭主」的名位,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改革之火。大家一個接著一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
「……不是只有雅典才這樣!所有希臘城邦,優卑亞、麥帝勒、米利都,全都開始了僭主政治,就是為了推翻貴族勢力…..」
「賢明的人擁有權力對國家是好事。你不能因為厭惡僭主之名,就拒絕做正確的事!」
講到最後朋友們甚至都開始發火,開始大罵梭倫是個懦弱的傢伙。罵到最後,梭倫終於做出了抉擇。
梭倫正在為自己的法律辯護
他終究還是拒絕了成為僭主的提議。他說:
「你們都只看見僭主的高檯, 卻沒發現這是一個沒有階梯的王座,沒有任何人可以毫髮無傷的走下台。」
「為了保全我的故國,不讓僭主政治和無情的暴力從中插手;即使失敗也無愧。」
梭倫放棄賦予自己絕對的權力去實現改革,但又為了不讓自己的改革付諸東流,他做了一個極為高明的決定。他採取了和集權完全相反的手段:他大幅提高雅典人民的權力,接著——讓他們來對付貴族!
「民主」這種概念在當時的雅典的確是劃時代的創意。梭倫採取了前無古人的辦法,他將人民依照年收入,分成四個階層,然後把原本專屬貴族的政治權力交給他們!
四個階級的政治權利示意圖
他把整個雅典人民分成四個階級:第一階級貴族階級,可擔任任何政府公職,可加入新成立的議會擔任議員,也可以加入軍隊。當然,這些特權原本貴族都有並不稀奇,稀奇的是接下來三個——
第二階級為「騎士」階級,年收入夠養一匹馬(小麥 300 斗)。 對應到現代的話,這大概就是中小企業主的概念。除了無法擔任最高的執政官職位以外,梭倫給予他們和貴族幾乎完全相同的權利!
更驚人的是,他連普通百姓的權利都照顧到了。第三階級是一般上班族為「雙牛」階級,年收入夠養兩頭牛(小麥二百斗)。可擔任政府低階公職、可進入議會、可從軍。
最後一個階級名為「日佣」,說穿了就是打工階級。不能擔任公職、不能從軍,但是可以進入議會。
有些後世的歷史學家宣稱梭倫的改革為「金權政治」,指責他的做法違背了平等原則,所以宣稱梭倫的民主為「不完全的民主」。
但其實這樣的指責,對梭倫來說並不公平,按照財產分配政治權力,的確是當時最合理的辦法。因為對當時的雅典來說,按照財產比例分配,雖然會導致第一階級反對,但梭倫可以同時得到第二三四階級的認同。對第四階層的人來說,雖然跟二三階級等人還是有所差異,但是總比之前完全沒有強的太多。
而如果梭倫一下子賦予所有人民同樣的權利,雖然會獲得第四階級的歡迎,但卻反而會得罪二三階級的人民,將這些人往反對改革的那一方推去。而這些人第二三階級才是梭倫最想要拉攏的對象。
十九世紀 Philipp Foltz 所繪的雅典公民大會。只要召開人數超過 6000 人,所決策的事項就有合法性。
目前為止,所有階級的人都有代表進入新議會「公民大會」裡,每個階級都各自擁有發言權。新的公民大會權力大幅提高,現在它擁有宣戰、媾和、承認條約之權,並且能夠否決貴族議會的所有決議,而最重要的就是:任命執政官的權利。
而就在這時候,梭倫也從醜聞之中脫身了。
上回我們說到,梭倫的朋友在「免債令」發佈之前,就搶先從貴族那邊借了一大筆債務,因此陷入了有史以來第一場內線交易醜聞。
然而最後新公佈的財產顯示,梭倫因為《解負令》總共竟然承受了5 個塔倫特的債務損失,換算成現今匯率的話,大概是 1 億 8000 多萬新台幣。也有一說是,他的損失高達 15 個塔倫特(5 億 4000 萬)。無論如何,人們震撼於梭倫寧可為自己承受巨額的損失,也要改革雅典的決心。
公民大會最後終於做出了決議:給予梭倫一切必要的權力,讓他持續改革下去。
梭倫也沒有讓公民大會失望,他後續也做出許多政治及財政改革。這些改革內容大部分都太過繁瑣,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英雄傳》和亞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或直接 google「梭倫改革」,相信大家都不會有興趣做這件事的(我都沒興趣了)
在所有改革告一段落之後,垂垂老矣的梭倫便決定放下一切權力、給大家時間適應新的法典,離開雅典到處雲遊去了。
然而他畢竟對新生的民主體制太過樂觀,等他雲遊回來之後,雅典已經不是他離開時的樣子了。
這一次的挑戰不是來自外部的敵人,而是來自他自己的姪子——庇希特拉圖。
庇希特拉圖。據說,他能當上雅典僭主其實跟他長得帥很有關係
關於庇希特拉圖,希羅多德在《歷史》裡是這樣寫的。
梭倫離開以後,雅典分成貴族派、商人派和平民派三派,庇希特拉圖是其中平民派的領袖。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所以為了打倒勢力龐大的貴族黨,商人和平民就聯合起來。庇希特拉圖甚至娶了商人派領袖的女兒,作為聯合的證明。
但有一天,女兒回家之後卻臉色難看,父母一直逼問之下她才終於說出:「他他他…..插錯洞了。」
「噗~~~~~~~!!」父母嘴裡的酒一口噴了出來。
看到這裡我實在不得不豎起大拇指:希羅多德,幹的好阿!!! 你到底在《歷史》裡面寫了些什麼東西阿??不不,你的腦袋到底在裝些什麼阿?!你可是我們歷史界的鼻祖阿!!這種東西描述得這麼詳細真的大丈夫??.…..不過還是繼續看下去好了。到底,是花生省魔術??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距離當年梭倫在公民廣場上宣布驚天動地的《解負令》之後,至今已經過了 24 個年頭。 如今 68 歲的梭倫已經老邁,於是在一次會議上宣布:因為所有的立法都已經完成,接下來的執政者已經不需要再做任何更動,只要維持住既有的成績就好了。
西元前 570 年,梭倫宣布退位,即日起離開雅典,「讓人民習慣他的法律」。 然而就在梭倫雲遊四海的當下,他底下的三派人馬馬上就開始興風作亂了。
雅典三大政治勢力簡圖。抱歉我只找得到簡體版
有些歷史參考書寫道:這是三個地域派系的鬥爭。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沒錯,因為那三派的確名稱是叫做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但是其實本質上,這三派仍大體上是一種按照階級成立的派系。
傳統貴族擁有最豐饒的平原耕地,所以他們最贊成寡頭政體,政治訴求也最保守;海岸派成員則多半是經商的商人或貿易家。他們最贊同梭倫的金權政治,認為努力工作的人應該獲得最大的報酬,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
雅典本來只有平原派、海岸派這兩個派系,但是梭倫的姪子庇希特拉圖卻創立了第三個政黨:山地派。
山地派自稱代表無產階級,贊成絕對民主制、要求除掉階級藩籬、要給予全體雅典公民相同的政治權利。而平民派領袖庇希特拉圖自己則盡力表現出真誠可靠的樣子,他關懷弱勢、並宣稱:進入政界是為了幫助窮苦的人(好像每個政治人物都是這樣說嘛)。
總之,庇希特拉圖迅速獲得廣大民眾的愛戴,但與此同時,三派之間的衝突也越演越烈。
很快地梭倫改革就已經名存實亡,政治不再是為人民求福祉的領域,而是各自勢力的角鬥場。其原因正巧就是梭倫的改革裡的一條規定:「在出現黨派爭端時,不表態的人將會失去選舉權。」
梭倫的本意,是想要藉由這條法律阻止可能發生的獨裁體制。他深知人民的冷漠是獨裁的溫床。一旦有什麼政黨出現獨裁傾向,其他人就可以立刻加入反對黨,來阻止獨裁的出現。
但梭倫萬萬沒想到,就是這條政策讓雅典陷入了無止盡的政黨惡鬥之中。雖然每個人表面上仍舊遵循著梭倫的法律,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氣氛中,卻隱隱約約潛藏著化不開的火藥味:每個人都在心底暗暗期待一次大革命的發生,施行著一種全新的體制。
梭倫旅行回來雅典後,對這樣的情況大吃一驚。
庇西特拉圖和自己的叔叔梭倫說了真心話,他透露了自己實際上對最高權力的無限渴望,還有對獨裁政治的推崇。他知道自己姪子的政治野心,立刻便知道將來為害雅典最深的便是這個人!
為了保住雅典,他必須向大眾揭發庇西特拉圖的真面目……(待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 身陷內線交易醜聞的梭倫,會坐視雅典的改革失敗?還是走上獨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