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梭
描述罹癌的電影不在少數,《活個痛快(50/50)》試圖用帶點詼諧戲謔的手法提及生病之後 周遭生活如何改變。一個人面對的痛楚是真實的、無助是真實的、孤獨是真實的,怎麼決定自己去面對這些,(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都是造化而無關對錯。
《活個痛快》用戲謔的手法描述作息正常的溫吞青年-亞當罹癌之後周遭生活如何改變。(圖:Summit Entertainment)
作息正常,規律運動,個性溫和善良的青年亞當擁有平凡簡單的生活,卻在意外檢查時發現自己患有癌症;然而他卻沒有因此變得積極正面,也沒有將自己塑造成悲劇角色,他只是審視自身的過去與現在,去接受人情冷暖。怨懟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怎麼去認知省思這輩子所謂何來,究竟做了什麼,未來到底該如何圓滿,或許才是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想法。
病癒的機率一半一半,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毀譽參半,總有些什麼情緒或是遭遇是等量的存在,是唯有自己勘破才能得到的痛快。
酒吧裡也有一杯各半的經典調酒:「50/50(Fifty-Fifty)」,以各等份量的琴酒(Gin)與辛口苦艾酒(Dry Vermouth)混合調製;口感相較一般馬丁尼(Martini)來得柔順許多,豐富的草本與香料氣息在苦艾酒甘甜韻味間平易近人。
Ginspiration的Fifty-Fifty Cocktail,以兩種Vermouth混合使用。(圖:發琴吧 Ginspiration)
一般認為「50/50」源於「賽馬俱樂部(Turf Club)」這款調酒。1884年喬治.溫特( George Winter)的《How to Mix Drinks - Barkeeper’s Handbook》以各半杯老湯姆琴酒( Old Tom Gin)與義式苦艾酒(Italian Vermouth、Sweet Vermouth)、少許秘魯苦精( Peruvian Bitter)冰鎮調製這杯「賽馬俱樂部」;是早期使用等量琴酒與苦艾酒的調酒。
1891 年,美國調酒師威廉.湯姆士.布斯比(William Thomas Boothby)於著作《Cocktail Boothby's American Bartender》裡,將「賽馬俱樂部」簡稱為「賽馬(Turf)」,並將老湯姆琴酒換成杜松子酒(Genever),將秘魯苦精換成安格仕苦精(Angostura Bitter)與柑橘苦精(Orange Bitter),額外再添加一點糖漿增加口感。
1900年,哈利.強森(Harry Johnson)在再版著作《Bartender's Manual》裡把「賽馬」這 杯酒譜調整為等比例的-草本辛香口感較重的普利茅斯琴酒(Plymouth Gin)與辛口苦艾酒, 再多上微量艾碧斯酒(Absinthe)、黑櫻桃蒸餾酒(Maraschino)和柑橘苦精。
Harry Johnson1900年版本的Turf Cocktail。(圖:藏書票 Exlibris)
早期美國調酒手冊書籍,大部份僅提及荷蘭琴酒(Holland’s Gin,另稱杜松子酒)與老湯姆琴酒而非口感銳利的「辛口琴酒(Dry Gin)」。哈利.強森1888年版本的《Bartender’s Manual》共有19款琴酒調酒,其中有11款指定荷蘭琴酒,8款老湯姆琴酒;書裡被視為馬丁尼(Martini)前身的「馬丁(Martine)」則是使用老湯姆琴酒。1892年從芝加哥遷至紐約的德籍調酒師-威廉.施密特(William Schmidt)著作《The Flowing Bowl》裡有11款杜松子酒調酒和5款老湯姆琴酒調酒。
出生於舊金山的威廉.湯姆士.布斯比在1908年出版的《 World’s Drinks and How to Mix Them》終於改變口味,調酒配方裡有6款使用辛口琴酒,與各9款的杜松子酒、老湯姆琴酒。
在人們飲用琴酒的口味日漸改變後,1917年紐約沃利克飯店(Hotel Wallick)的德籍調酒師雨果.安司林(Hugo Ensslin)出版《Recipes for Mixed Drinks》,是目前最早紀錄「50/50」 酒譜的著作:以等量的辛口琴酒與辛口苦艾酒調製,而同一本書裡的「賽馬」則是「50/50」 酒譜另外加上少許艾碧斯酒。
如果你對濃烈的辛口馬丁尼(Dry Martini)怯步,卻又對只喝苦艾酒覺得百無聊賴,倒不如試試這款「50/50」調酒,體驗看看刺激與平順的人生如何呈現各半。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