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逆思》升學主義的幕後真兇 從大學學費看「分數迷思」的由來

追求分數而非真才實學,對台灣教育造成了嚴重扭曲;而其背後原因,長久以來被以「升學迷思」一言概括。追根究柢,這樣的「迷思」,究竟又是從何而來?

文/黃化臻   編輯/傅觀

在台灣漫長的教改進程中,唯分數是問的升學主義,向來為教改人士的眼中釘、肉中刺,身處改革標靶的正中心。然而,從聯考到基測、學測、指考,以及近年實行的會考與特色招生,在制度翻來覆去的修改過程中,升學主義卻儼然是混亂中心的颱風眼般,任周圍鬧得翻天覆地,也不被撼動一分一毫。

追求分數而非真才實學,對台灣教育造成了嚴重的扭曲;而其背後的原因,長久以來被以「升學迷思」一言概括。追根究柢,這樣的「迷思」,究竟又是從何而來?

2016台灣大學畢業典禮。(資料照,記者吳柏軒攝)

「一分」的昂貴報酬

「人對誘因反應。」台大經濟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論文〈誰是台大學生〉 的作者駱明慶,開宗明義地這麼回答。「人所有的選擇,都是腦袋裡清楚或模糊想過的成本和效益,最後決定他要怎麼做。」他認為,人們希望考進大學這件事,應該要從「進大學的誘因究竟是什麼」去思考。

在台灣,高等教育普遍受到政府大量的補助。補助額度因校而異,一般而言,公立多於私立大學,其中尤以陽明醫學大學和台灣大學為最。以台灣大學為例,學校每年的經常性支出若平攤在所有學生身上,每生高達四十三萬以上(此金額不包含校地的地租、退休教職員的退休金、專案計畫的費用等等特殊開支)。扣掉每年約為五萬的學費,每個學生一年就接受了國家約三十八萬的補助款;陽明醫學大學的每位學生,平均每年花費的經常性支出,更是高達五十萬以上。駱明慶表示:「台灣的高等教育很便宜,但便宜的意思,是有別人幫你付了很多的錢。」

「這造成了升學的過程裡,每多考一分而獲得的報酬率很高。」駱明慶繼續說明,當學生考得越好,學費就變得相對便宜,且學校資源因教育部的補助反而擁有更多。「這解釋了很多人為什麼從小就想要念台大,便宜又大碗。」這種觀念世代遺傳、口耳相通的後果就是——大多數受制於升學主義的人,即使自己並不清楚背後真正的價格結構,也會從社群的各種訊息裡,做出「考高分」是一個好的投資判斷。

「所以,我們的教育沒有在學東西,我們的教育希望你得到一個好的分數。」學生所學習的東西,究竟對他的人生有什麼價值?沒有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十幾年來,我們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所謂教改,包括教學內容,或是升學方式、多元入學管道等等。」駱明慶略帶無奈的說,「但是基本上都不脫這個邏輯。」無論在入學方式、授課內容上做出何種更動,只要價格結構不改、人的動機沒有去除,行為就不會輕易的改變。

抹殺適才適性,追求單一價值

「為什麼大家都不想了解自己適合做什麼事情?因為你對未來的想像,在這個制度下被逼著拋棄了。」駱明慶說。求學的目的,原本應該是給自己附載上未來所需要的能力,使得往後在職場、生活、興趣上,得以有更多元、更完備的選擇。而人又必須在求學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自己選擇的是怎麼樣的道路、他人又會怎麼看待在這條道路上的自己等那些比分數來得複雜、難解的問題;在這一連串思辨之後,我們才踏出國民教育的既定軌道,並決定自己下一站前往的地方。

「可是這個社會鼓勵你不要想。」高等教育的低學費、高資源,成了學生逃避做出抉擇的理由;如同當一份一塊錢的便當攤在眼前,消費者很難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需要這個便宜的便當。更甚者,所有群眾蜂湧而上,如同周年慶的人潮般不經嚴謹思考就把商品抓進手,而真正飢腸轆轆的人,並不比一點兒也不餓的人擁有更多機會。

十八歲以前,學生只要把分數考高就好,但即使在進了大學以後,許多人依然輕易地選擇繼續晉升研究所。「因為它也一樣便宜,根本花不了家裡什麼錢。但是所有該做的思考還是沒有做。」

教育資源分配的再思考

駱明慶認為,只有在價格結構回歸常軌後,人們才能夠認真地思考適合自己的道路,教育也才不會一再被扭曲。若希望避免因家境貧困而無法就學的狀況發生,可以針對低所得者的個案補貼;而非亂槍打鳥,齊頭式的以納稅錢,降低所有學生的學費。

綜觀台灣的現實情況,高等教育「俗而大碗」的特性,造成所有學生──無論自身是否真正適合高等教育──一致設定了「進大學」這個目標。人數所造成的強烈競爭下,先天的資源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被凸顯了出來,造成了今日家庭社經環境和學歷高度正相關的情況;政府投入在大學的資源,更成為了一種荒謬的逆所得分配──亦即,把資源投注在原本已經擁有較多資源的人身上。

同樣的一筆經費,或許能用以精緻上游的國民教育,讓真正喜愛讀書的孩子都有走上學問之路的機會;或者把手中資源真正匱乏的人,由生活的壓力中更徹底解放出來,而非半調子地讓他們在進入社會前、就背上名為學貸的枷鎖。

回到上述以便當做為譬喻,便當的主人與價錢,應該由購買者的空腹程度與消費力來決定,而不是以低廉的價格起標,然後讓搶購的人來一場以血洗血的爭奪大戰。

誠然,低廉的學費,是出於希望人人皆能平等就學的一片好心。然而它所引領出盲目的升學風氣,使其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與最初立意背道而馳。或許,台灣的高等教育需要的不是全民買單的補助,也非繁複且朝令夕改的大考制度;而是一個更加根本、簡單的力量——在商品和所需付出的資源恰當地攤在眼前時,每個人心中都有自覺地,為自己、也為社會做出最適選擇的力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逆思 升學主義的幕後真兇 從大學學費看「分數迷思」的由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