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邦彥
龍華市場是個有著上百攤位的公有市場,站在外頭放眼望去就能看見外圍的攤商販售各式商品。走進市場內,肉品、蔬果、海鮮、小吃應有盡有。結合了早市與黃昏市場,龍華市場隨著攤位營業時間不同,也呈現不同面貌,人潮絡繹不絕讓龍華市場更顯生氣蓬勃。而市場中某個不起眼的角落中,一家賣越南河粉的小店,高湯香氣吸引客人入內用餐,4、5名越南籍員工穿梭在其中,也讓這個不起眼的角落格外醒目。
位於龍華市場內的越南河粉攤位。(圖:作者提供)
就是想來台灣過不一樣的生活
欣,出身於越南的胡志明市,20歲那年偶然從朋友口中得知有台灣的仲介業者前來媒合婚姻。欣原本抱著湊湊熱鬧的心態去參加,沒想到就此改變一生。20歲,在台灣許多女孩才開始體驗大學生活沒多久,結婚大概不會是這個年紀需要考慮的事。然而,欣與一位台灣男性相處短短兩天,覺得這個台灣男生長相不算太差,還有份廚師的工作,於是就此決定了自己的終身大事。
對多數人而言,光是要離鄉背井在異地生活就已經是艱難的選擇了,更何況還是和一個全然陌生的異國男性結婚。婚前,欣聽過台灣這個名字,但也僅止於此,對於台灣的風土民情完全不熟悉,就連「語言」這項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也只有一點點。父母親十分反對這樁婚事,因為婚姻不是兒戲,更何況還有語言與距離的問題,要是受了委屈該怎麼辦?
「我就是想過不一樣的生活。」
一句話的背後表達出的是對現狀的不滿,以及未來的渴望。在欣的堅持之下,父母親讓步了。在辦理結婚以及移民等相關手續後,欣在越南學習基本的中文字彙,為台灣的生活做準備。八個月後,欣終於如願來到台灣這塊被她寄予厚望的土地,展開全新的生活。
穩固的依靠是抵擋風浪的基石
「怎麼會不怕,說不怕是騙人的。」 初來乍到異國的欣,語言無法溝通、對這塊土地所有的事物也一無所悉。在全然陌生的環境下,有如孤身站在風浪中,內心充滿不安與憂慮,身邊唯一的依靠只有才認識不久的先生。所幸先生與公婆沒有急著欣要馬上融入環境。但欣認為一直待在家中並不是辦法,因此主動向先生提議出外工作,至少生活能有個重心,也能多份收入。在先生友人介紹下,欣來到一家化妝品公司從事包裝工作。還沒上班前,欣十分擔心會因為語言的隔閡感到孤單,但實際上班之後,欣才知道包裝部門裡進行產品包裝的員工多數與欣有著相同背景,全都是從越南結婚來台定居的女性。雖然身在異鄉,但相同的背景和語言排解了彼此的孤單,而這群員工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緊密。
儘管有一群因為同樣背景一同工作的同事,但欣認為這份工作賺不了多少錢,因此決定離職。離開化妝品公司之後,欣來到小吃店開啟第二段職涯,而這份工作也是欣的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
小吃店的生意很好,忙碌的工作難不倒欣,反而是在外場幫客人點餐才是最大的挑戰。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欣強迫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菜單上所有的品項都強記起來,並學習如何向顧客介紹每道菜的特色。欣的努力不但讓自己克服與顧客溝通的難關,同時中文能力也有明顯的進步。也因為這份工作,欣開始對料理產生興趣。
欣。她說:「不要拍正面,被認出來會很不好意思。」(圖:作者提供)
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欣也開始留意小吃店老闆出菜的流程與經營的方法。儘管老闆從來沒有指導欣如何做菜,憑藉著自己長時間下來的觀察學習,以及下班之後的摸索練習,經歷無數次的嘗試之後,最後成功發展出自己的料理心得與方法。這段過程中,欣不曾和從事廚師的先生討論料理,雖然夫妻雙方對料理的理念不同,但先生卻願意讓欣充分嘗試。
開一間小店,圓一個夢想
在料理的功夫逐漸成熟,並有足夠的積蓄後,欣辭去小吃店的工作,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越南料理店。先生與公婆不但不反對,也願意支持。有了家人這樣的靠山,欣終於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放手去闖,並以離家不算太遠的龍華市場作為夢想的起點。
只是夢想與現實還是有差距。開業初期,欣在龍華市場承租了兩個攤位,販售越南料理與鴨肉料理,早上六點開始熬高湯,一直忙到晚上收攤,圓夢路上只有孤身一人。由於剛開始只有自己校長兼撞鐘,即使收入不穩定、時常焦頭爛額,但仍勉強讓這間店支撐下去。獨自經營一間店雖然辛苦,卻也讓欣因此認識更多人,有些來市場買菜的越南新娘看到市場裡多了一間家鄉味料理的攤位,也特地前來捧場,一解思鄉之愁。在這個機緣下,其中幾位越南主顧客就這樣成為店裡的員工。雖然多了人手分攤工作,但這也表示欣需要支付更多人事費用,這讓原本就收入不穩定的店面經營更加困難。
「我開這間店的前幾年都沒領到自己的薪水,只有不斷的支出。那時真的覺得很累,每天從早到晚的工作,但是客人也沒有變比較多,賺的錢都是拿去付租金、付薪水、買食材,自己什麼都沒有,好像做白工。老公也問我要不要乾脆收掉算了,可是這是我的夢想,我不想就這樣放棄!」
夢想人人有,但是隻手撐起、經營、實踐,卻不是人人都能辦到。
打從欣開店到現在,一晃眼已走過八個寒暑。開店前幾年的挫折並沒有讓欣放棄,反而激起她的鬥志,想方設法改善收入不穩的問題。最後欣終於發現,原來最大的問題在於正統的越南料理口味對台灣人而言太重了。若要迎合台灣人口味,就勢必要在料理上妥協。
為了讓夢想延續,欣調整口味迎合本地人偏好,但說來容易,卻也不是一蹴可幾。於是,欣在每天辛苦工作之餘,仍持續研究如何調整料理的口味,讓菜色能兼顧越南傳統與本地人喜好。反覆嘗試與失敗後,終於拿捏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而這個延續家鄉味的方法就是:「提供佐料讓客人可以自由選擇。」 這樣的改變確實改善了店裡的生意,來店用餐的客人越來越多,攤位也從原本的2個增加到目前的5個,也有許多部落客光顧後在網路上撰寫食記留下不錯的評價。
下午的空閒時間可以為晚上開店備料。(圖:作者提供)
多年的努力,欣終於在收支打平後,領到屬於自己的薪水。辛苦耕耘結出甜美果實。而遠在越南的父母也終於放下當年的擔憂。
市場裡的另一個家
開店八年來,欣總是在早上六點到市場熬煮高湯,忙到晚上8、9點才打烊,這家店如同欣在台灣的第二個家。透過越南料理中的濃濃鄉愁,以及與越籍員工的母語交流,這家店已承接起創業的夢想與思鄉之情,即使因為忙碌的工作而難以抽身回越南探親,這家小店卻已無形地撫癒了內心。
一個異鄉市場裡的不起眼角落,承載的是一個飄洋過海的夢想與鄉愁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