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諸多重大國際事件發生之際,總少不了各家媒體的新聞報導與評論,藉由這些文字來了解事件的歷史背景與現況,確實多多少少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國際觀。然而,絕大多數人們對於事件的理解多半透過西方媒體,舉目所及,多半是非西方國家社會動盪,一直以來這就是西方世界觀察非西方的主要途徑。以西亞地區為例,世人透過西方媒體看到的多是紛爭,以及西方輿論強加的激進暴力形象。穩定與發達的西方、動盪與後退的西亞,是許多人國際觀上的基礎概念。
當然,西亞在某些時刻與某些地區狀況確實是混亂,例如2011年的埃及開羅,還有現在剛經歷政變的土耳其安卡拉。但這也不盡然就意味著這些區域就是有著動盪的屬性。
見諸報端所謂伊斯蘭與民主的對立、或者不同派系間的鬥爭,多半可能只是媒體與研究者所賦予的特殊意涵,並不盡然是當地人民最直接的感受。西方媒體所熱切討論的重大事件,與當地人所關注的焦點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實地的田野調查,除非刻意取材,不然並不容易感受到媒體所描述的情況。
所謂伊斯蘭與民主的對立、或者不同派系間的鬥爭,多半可能只是媒體與研究者所賦予的特殊意涵,並不盡然是當地人民最直接的感受。(http://www.saphirnews.com/)
不妨就以伊朗的阿賀瓦茲為例
位於伊朗西南方的阿賀瓦茲(Ahvaz),是現今伊朗重要的產油地區,近代以來也一直有其重要性。1890年,伊朗與英國簽署了卡倫河利權(Karun Concession of 1890),開啟了卡倫河(Karun River)的航運。這對英國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個航權的簽訂加速了英國從波斯灣進入伊朗內陸的管道。而阿賀瓦茲就是這條運河從波斯灣進入伊朗內陸中的重要據點。近代的英國在波斯灣地區有龐大的影響力,但除了陸路交通之外,還沒有水路進入伊朗內部,卡倫河利權因而對英國有其重要性,也使阿賀瓦茲走入了近代英國在伊朗拓展勢力範圍的歷史之中。
20世紀初期,英國計畫於伊朗西南部舖設鐵路時,阿賀瓦茲就是整個西南鐵路網的中心,往西南可通往現在的阿拉伯河河口,往東往色拉子(Shiraz),往北進入伊朗的西側。儘管鐵路鋪設因故沒有完成,但至少看出阿賀瓦茲在河運與鐵路上的地位對英國人而言舉足輕重。
圖為橫跨卡倫河的勝利橋,二戰時用於補給,對盟軍的勝利有重要影響,因此命名為勝利橋。(http://english.ahvaz.ir/)
不過,這個近代重要的交通要衝、當代的石油產地,實際走訪當地,卻感受不到那些書籍文本中所描述的氣氛。
阿賀瓦茲是個純樸的城市,沒有高樓大廈,最高的建築大概就是橫跨卡倫河上的一座汽車行走的高架橋。我佇足某座卡倫河橋上時,注視這條平靜的河流,卻怎麼也看不出來這條河的重要。儘管市區也有熱鬧的街道,也有還像樣的旅館,卻一點也不像是過往英國重視之地,也不像個重要的石油產地,就只是個純樸的小鎮。
平靜的卡倫河。(圖:作者提供)
卡倫河落日。(圖:作者提供)
當地有種小吃滋味令人難忘,是種口感類似春捲的油炸食物,三角型,入口時還真有春捲的味道,突然有種回到台灣的錯覺。阿賀瓦茲市區外有個漁市場,也有個小港口,停泊數不盡的漁船。平常在台灣不會特別去看什麼漁市場,但在伊朗這樣的國家裡逛漁市場,反而覺得很有趣。同行的友人買了許多螃蟹與蝦子,店家用保麗龍箱裝這些海鮮,並加了許多冰塊來保持低溫。
阿賀瓦茲市區外漁市場旁碼頭的漁夫工作一景。(圖:作者提供)
過去在書籍、文獻上所見所讀的白紙黑字,固然有助於理解事件某些面向的脈絡做為學術研究之用,但人若實際到了當地卻會有很極端的感觸。例如,許多台商到了德黑蘭,發現當地氣氛和諧,四處都是有家人、朋友聚集遊樂的公園綠地,是個很漂亮的地方,反倒會覺得國際主流媒體所言是惡劣的「抹黑」。
媒體與學術研究對於不同地區的關注,背後往往有其特定事件、特定立場,與當地實際的景況必然存在極大的落差。
處處皆伊斯蘭?
許多學者言必稱的伊斯蘭文化,在西亞當地也不見得處處都能感受到。有一回我與舍妹在伊朗旅行,兩人在德黑蘭一同行動、吃住,並沒有任何問題,但到了伊朗中部的小地方時,卻在餐廳、旅館多次被問起兩人的關係?我回答:兄妹,有個餐廳店員便說我們這裡很少看到男女單獨一起,就算是家人,也是一家子一起出遊,兄妹同行的情況並不多。我問這是因為宗教、伊斯蘭嗎?店員說,不是,就是習慣。
這個「習慣」,又是哪種習慣?是伊斯蘭社會的習慣?或是特定地區的伊朗人習慣?
可見,有些事情在外界看來需要先給予某些定義,以求讀者能理解,但對當地人來說卻並非如此。我們還可以思考,在書上看到所謂伊斯蘭社會文化,究竟是在廣大西亞地區哪個地方的文化?又是哪個時期的文化?德黑蘭的伊斯蘭,必然不同於阿賀瓦茲的伊斯蘭,也肯定不同於巴格達、大馬士革的伊斯蘭。
某些地區、事件在國際新聞之中,或是國際政治的研究之中頗具重要性,迥異於「主流」的論點甚至引發學者或酸民間的砲火,但其實都不見得能夠準確描述特定事件或氛圍,就算人置身當地,也很難真正理解實際情況。紙上談兵並非無用,嚴謹的論述與正確資料分析的確實可以提供人們更清楚的理解,但這樣已然成形的觀點,一旦發現與當地實際情況有天壤之別時,似乎又宛若置身於五里雲霧之中令人迷惘。
或許,眼睛的業障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