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郭老師的路跑教室》路跑活動的風險與危機管理

路跑的意外事件是無可避免的,美國甚至統計出「每五萬人次就有一人猝死」的數據。這不是只要主辦方或參賽者單方面留意就好的事,而是要雙方一起,透過不同角度的評估、預防,甚至是發生意外後的「危機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做出SOP,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你,準備好了嗎?

郭豐州

本月26日由高雄市體育處、高雄市政府敎育局主辦一場主題為「跑出一片天—台灣地區路跑產業現況及趨勢研習」座談,承辦單位高雄市馬拉松協進會知道我在這些年已經舉辦過數不清的運動賽會,邀我去談談「路跑活動的風險與危機管理」,他們大概不知道我親身經歷過的運動賽會路跑和鐵人三項意外事件也不少,俗話說「江湖越老,膽子越小」,經驗越多,賽事危機的內情知道得越清楚,比賽時心裡壓力越大。也因為舉辦了這麼多的賽事,換來睡眠失序的後遺症,希望不會嚇跑也有興趣想辦運動賽會的人才好。

首先要知道,路跑的意外事件是無可避免的,跑者跌倒或者突發性心臟血管意外,很難防範,美國的統計數字是每五萬人次就有一人猝死,台灣沒有正式的統計,我個人的估算是每二十五萬人次一人瘁死,原因分兩大類:動脈剝離、心肌梗塞和多形性心室早發性收縮等「心因性猝死」,以及腦血管方面的疾病、環境溫度過高脫水中暑、外力撞擊及藥物等「非心因性猝死」。心因性猝死,也就是跟心臟血管相關的運動意外,是最致命的一類,也是幾乎無從防範的,有些人發生意外猝死後,解剖時才發現有先天上的心臟問題,當事人自己卻從不知道,造成即使現場醫生甚至使用了AED,也無法救回來。

今年二月,由雲林縣馬鳴山鎮安宮舉辦的馬拉松路跑賽,即傳出年僅三十三歲的跑者在終點線前十公尺的猝死撼事。(資料照,記者黃淑莉攝)

以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討論賽事的風險管理有三 個步驟:第一是「辨識風險」,其次是「預防巨大風險發生」,第三是當不可避免的風險發生時的「危機管理」。每一場比賽條件都不一樣,賽會主辦人要根據自己的賽事實際狀況去找出賽事風險所在,分析角度包括:賽事難易度、路線地形、交通、天氣、參賽者本身條件……等,列出一張可能發生的風險,和發生機會高或低的表格。

第二步驟是把風險高的項目找出來,投入資源,進行事先預防工作。賽事資源永遠有限,每一場賽事的目標其實都不同,有限的資源當然要投注在達成主要目標和防止高風險事件發生的這兩個項目上。例如東吳超馬二十四小時賽,我們的賽事目標是:讓選手的個人最佳成績留在我們的跑道上。目標確定後,我們所有賽事設計都是為達到目標而設計,例如:邀請參賽人數不超過四十人,因為人數多,高手就必須不斷超車,耗費力氣,不利於創佳績。又例如我們即使有晶片計時系統,還是保留手動翻牌計圈系統,原因是志工同學會二十四小時持續不斷地為參賽者加油。安全部分,這些好手們發生致命問題的機會很小,因此我們的醫療隊固然陣容堅強,但其實隨賽事進行運動科學研究更有意義。發生風險高而且容易致命的「雙高者」是一定要事先防範的,其次是風險高但致命程度中等的。如果評估後發現即使投入資源防範,發生意外的機會仍然無法預測或者還是很高,甚至未有足夠資源去防範雙高事件,主辦單位就應慎重考慮停辦的可能性。

縱使事先有進行風險評估,也投入了資源去防範,但意外還是可能發生的,此時能做的,就是「危機管理」了。關於危機管理的準備,建議主辦人先把各種風險發生時的應對處理方式與流程做成SOP(標準處理流程),例如現場發生有人中暑需要送醫院急診狀況時,標準處理流程為:

一、大會派出一人隨同救護車到醫院。

二、現場的競賽組人員立即通知報名資料中參賽者留的緊急聯絡人,給他大會指派隨同的工作人員電話,讓他們可以在醫院直接聯繫。

三、隨同到醫院的工作人員到醫院急診室做初步診斷和處理後,要回報大會該參賽者的即時狀況,並等到參賽者緊急聯絡人抵達醫院後才可以離開。

第一場國道馬拉松賽事終點前有跑者倒地不起、第一場鐵人三項賽事游泳項目因風浪太大造成兩人溺斃,這兩場不幸事件發生時我都在現場,也從這些事件中累積了不同的危機處理經驗和賽會緊急醫療觀念。

關於誰都不希望發生的憾事,我們能做的是事前評估風險,預防高風險事件發生,萬一發生了,只能啟動危機管理步驟,透過賽事主辦方和參賽者共同的努力,將憾事發生機會減到最低。

期盼所有人都快樂參賽,平安回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