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石虎與三義,保育與開發?

◎吳奎彥

過去幾年以來,苗栗縣政府大力推動「三義台13線外環道」、「後龍鎮殯葬園區」與「裕隆公司二廠擴建」三大開發案,然而,三大開發案皆大致與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石虎棲地重疊,其中又以「三義台13線外環」最近隨著計畫重啟的風聲最為引起矚目。

1980年代以來,據稱中國曾輸出高達二十萬張的石虎皮毛台灣早年人為濫捕與開發而造成的石虎數量與棲地減少,全台數目僅存約500隻,亦造成物種滅絕的危機。然而,即使被列為瀕危動物了,石虎當前仍有若干的生存危機:首先是物種數量減少,使得石虎繁衍不易。再者是由於石虎可能會偷食農家飼養的放山雞,以及居民誤信虎食補之功效等,而遭毒餌毒害或陷阱捕捉。最後則是棲地的破壞,在最近的三大開發案動土後,石虎現有的生存棲地,可能再進一步大幅減少。

目前全台數量僅存約五百隻的石虎。(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就目前重啟、與石虎棲地重疊的「三義台13線外環道」計畫而論,苗縣規劃以五十一億元開闢總長約九公里,連接銅鑼台十三線外環道與國道一號三義交流道的「三義台13線外環道」希望藉此舒緩每逢例假日或桐花祭,旅客到三義觀光必定發生的壅塞情形。然而,若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該路線可能根本上就無法解決三義觀光壅塞的問題。

那麼,該如何既解決交通壅塞問題,又能不違反石虎保育前提? 首先,我們應該將「觀光人群的社會特性納入考量。觀光人潮通常沿著水美木雕街,也就是台十三線行走,外環道除了方便民眾「路過」三義,本身並不具「觀光作用」,難以吸引車潮,自然減少疏通人潮的可能。其次,觀光的其中一個重點在於「停車與消費」,也恰巧是導致壅塞的主原,如果只以「鼓勵民眾迅速離開」為疏通觀光人潮的辦法,只怕違反了促進觀光的前提,最後車潮人潮皆失,道路又造來何用?不如基於「停車與消費」特點另闢可能性,如增設公有停車場、增加公共運輸、改變相關交通號誌方案等,從根本上減少民眾「開車」觀光的機會,既能解決問題,又無須向石虎借道。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