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
2016年1月19-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朗,這個出訪行程在國際輿論造成話題。
1月19-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朗。(AP)
中國與沙烏地,延續2008年習近平訪問沙國以來的情誼;中國與埃及建交至今60週年,以及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的開羅總部演講,都相當有歷史意涵;中國國家主席會見伊朗精神領袖,大概全球沒多少國家領導人有這種待遇。5天下來,中國表現出積極合作與發展的態度。若將這樣的行程,做為亞洲國家交流的里程碑,甚至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新起點,其實不為過。
上世紀、甚至19世紀以降的西亞地區歷史,不外乎是受西方帝國主義的侵擾。儘管西亞國家在外交上並不失敗,但軍事力量上不如西方就只能吃悶虧。然而,西方的帝國主義在西亞世界帶來的諸多對立與衝突,從19世紀的英國與俄國,到20世紀的美國與蘇俄,他們留下的影響只有混亂一場。而2016年中國對西亞的合作倡議,完全有別於西亞世界過去的遭遇。
2008年習近平首次訪問沙烏地,兩國向來關係緊密,本次出訪由沙國國王薩爾曼親自迎接。(EPA)
從西方角度來看,這是一場不尋常的出訪(unusual visit)
為什麼要說是不尋常?以西方角度而言,立場不同的國家都對西方懷有敵意、企圖形成反西方勢力;其領導人的執政無論有多少成果,在國際主流觀點上,只會換來「政治強人」(strong men)的形象。若換做是英國首相出訪伊朗、美國歐巴馬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輿論報導方向就不會在「尋不尋常」上打轉。不過,關鍵是西方以老大之姿根本就不可能出訪西亞國家。
現今歐美對西亞研究與觀察多如牛毛,貌似瞭解甚深,但扎扎實實對於當地的理解又有多少?焦點放在西亞是否民主化,是幾十年來從未改變過的觀察角度,於是只看到西亞的「問題」與「動盪」。
儘管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對此刻來說已是年代久遠,但當時有評論批判美國在攻打伊拉克行動上雇用80年代的伊拉克專家做為顧問,缺乏更新對伊拉克的理解,無怪乎美國在伊拉克的行動沒有成果,以至於伊斯蘭國的興起,肇因於2003年的戰爭。此外,多數西方媒體觀察中國的出訪,仍聚焦在是否對近期沙烏地與伊朗的惡劣關係、或是對中國新疆穆斯林問題有所影響。很顯然的,主流輿論對於西亞、穆斯林動向仍放在「衝突」與「動盪」,尚未意識到西方世界是否該調整態度與政策,才會認為這次習近平的出訪不甚尋常。
習近平此行會見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意(右),大概全球沒多少國家領導人有這種待遇。(REUTERS)
是否對近期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關係造成影響,不會是習近平此行的目的;新疆穆斯林的問題,肯定也不是習近平與西亞國家領袖對談的重點。不如就單純看做是「一帶一路」倡議之後的實際作為。況且,中國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紮根西亞地區,交流並非習近平出訪才開始。
以伊朗為例,首都德黑蘭捷運是中國協助興建;伊朗的電訊網絡,由中國提供資源。而手機的通訊軟體,伊朗與中國都使用微信。許多產業都有中國人可以交流,學術界也有精通波斯語的中國人,甚至聽說伊朗戲劇也有個演員來自中國,在伊朗境內相當受歡迎。這些其實都是中國長年下與伊朗、西亞國家持續交流的後續影響力,但主流輿論卻完全忽略不看。此時習近平的西亞行,意涵即為更加確定彼此之間的關係往正面友好的方向前進。
中國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紮根西亞地區,交流並非習近平出訪才開始。圖為習近平訪伊會晤伊朗總統羅哈尼。(AP)
西亞地區的重要性,可從習近平的西亞行中看出
中國對於西亞的態度,迥異於西方國家。西方及其陣營國家仍對於西亞有相當根深蒂固的負面印象,落後、戰亂令人怯步。但若深入過西亞國家的人都會瞭解到,多數的負面印象只是媒體鏡頭刻意取用的畫面,更深的層面尚未為人知曉,而這些層面上的發展是有利可圖的。在西方觀點之下的西亞,多是貧窮、封閉、動盪、除了石油以外沒有其他資源,但西亞國家並不缺乏與外界的聯繫管道、發展與交流的空間。
國際媒體聚焦於習近平出訪伊朗與其他西亞國家,是否也隱含從此中國將在西亞世界搶先一步的擔憂?若中國順利在廣大的西亞市場搶先一步,意味著其他國家日後想在西亞國家分到一杯羹的機會也更形見絀。西方主宰西亞局勢的勢力大幅衰退下,或許以往帝國主義的橫行的局面也將告一段落。
習近平出訪西亞,是否會在未來帶出亞洲局勢的新氣象,是值得觀察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