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大人物們》大提琴家:卡薩爾斯(下)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卡薩爾斯,在巴黎受到重重的挫敗後,其才氣終於不只獲得重視,也獲得學院的肯定,除了教職,也有演出和唱片的錄製,感情生活也終於塵埃落定,並獲得美國總統甘迺迪頒發的自由獎章。但在成功的背後,仍有如影隨形的遺憾:他終究未能在有生之年,看見佛朗哥獨裁政權的結束。

林衡哲

前情提要

運氣很快就好轉,卡薩爾斯在1896年獲得了市立音樂院的教席,並在巴塞隆納歌劇院擔任首席大提琴手。他也開始在西班牙旅行演奏,1897年他首次與馬德里交響樂團合作擔任協奏曲獨奏,並在那年夏天被邀請前往葡萄牙,在卡洛斯國王和愛米莉亞皇后御前演奏。返國時他路經馬德里,拜會莫非伯爵,並為克麗絲汀皇后演奏,皇后取出一串美麗的鑽石手鐲,問他喜歡那一段,最後贈送他一塊最美的翡翠,以及一枚卡洛斯第三獎章,和一具名貴的加里亞諾(Gagalino)大提琴。

卡薩爾斯在1896年獲得了市立音樂院的教席,並在巴塞隆納歌劇院擔任首席大提琴手。(圖:網路)卡薩爾斯在1896年獲得了市立音樂院的教席,並在巴塞隆納歌劇院擔任首席大提琴手。(圖:網路)

從巴黎開始,邁向國際

卡薩爾斯在巴塞隆納一直待到1899年,那時他已小有積蓄,莫非伯爵又介紹他去巴黎見當時的大指揮家拉莫瑞斯(Lamoureux)。第一天去見他,他正凝神研讀《崔斯坦與伊索德》一劇的總譜;第二天再去見他,他又手不釋卷地不予接待,但當卡薩爾斯要離去時,他突然喊著說:「少年,我很喜歡您,為我奏一曲拉羅的協奏曲吧!」

1899年11月12日,卡薩爾斯在巴黎以獨奏家的身分與拉莫瑞斯合作,在法國初演此曲。那時他太興奮,在刮臉時還劃出幾道傷口,走出旅館時從樓梯上跌下來,即使在公眾前演奏七十餘年之後,在每場音樂會前,卡薩爾斯還是止不住內心的恐懼。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他在巴黎受難過,也從巴黎開始展開一生多采多姿的國際演奏生涯。

在維多利亞女王和老羅斯福總統面前演奏

1899年,他先在倫敦的水晶宮演出,不久又在歐內斯特.沃克(Ernest Walker)的伴奏下,於維多利亞女王的皇宮御前演出,接著在1900至1901年,與鋼琴家哈羅德.鮑爾(Harold Bauer)合作,一起巡迴荷蘭與西班牙演出。1901至1902年,他首次赴美演出,到舊金山時,他於爬山時被一塊石頭擊傷了手,當下他萬念俱灰,以為大提琴的事業終止了,但另一方面,又暗喜自己不必再做大提琴家了。養病時,他手握指揮棒,發現交響樂隊是樂器中最大的表現工具,也是指揮家藉以表現其模擬思想和內在感情形式與形態的媒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病癒後,指揮變成了他的副業,而且樂此不疲。

卡薩爾斯於爬山時被一塊石頭擊傷了手,養病時,他手握指揮棒,發現交響樂隊是樂器中最大的表現工具,也是指揮家藉以表現其模擬思想和內在感情形式與形態的媒介。病癒後,指揮變成了他的副業,而且樂此不疲。(圖:網路)卡薩爾斯於爬山時被一塊石頭擊傷了手,養病時,他手握指揮棒,發現交響樂隊是樂器中最大的表現工具,也是指揮家藉以表現其模擬思想和內在感情形式與形態的媒介。病癒後,指揮變成了他的副業,而且樂此不疲。(圖:網路)

1903年他首次到南美洲演奏;1904年1月15日,他被老羅斯福總統邀請到白宮演奏,同年3月9日 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唐吉訶德》,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指揮。1906年他與跟他學習的葡萄牙大提琴家蘇吉雅(Guihermina Suggia)相戀,雖未正式結婚,但經常以夫妻檔的身分合作演出,可惜這段關係在1912年就宣告結束。

1911年5月23日,他於倫敦音樂節中在皇后音樂廳演出,上半場由他獨奏海頓的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下半場由他和克萊斯勒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和大提琴雙協奏曲,可以說是世紀演出,轟動英倫。

1914年他與美國的著名女高音麥特卡菲(Susan Metcalfe)正式結婚,他們在1928年分居,但直到1957年才正式離婚。唱片部分,雖然他在1915年就替哥倫比亞灌過唱片,到直到1926年才由RCA Victor正式全球發行。

二十世紀前半期最出色的三重奏

由美返回巴黎定居後,1905年他與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Alfred Cortot,1877-1962)和小提琴家雅克·蒂奧(Jacques Thibaud,1880-1953)共同組成了二十世紀最出色的三重奏樂團。他們三人合作的足跡遍及全球,同時也灌製了不少經典唱片,直到1937年因戰爭之故才解散,留給了聽眾永恆的懷念。

卡薩爾斯(左)與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右)、小提琴家雅克·蒂奧(中)共同組成了二十世紀最出色的三重奏樂團。他們三人合作的足跡遍及全球,同時也灌製了不少經典唱片。(圖:網路)卡薩爾斯(左)與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右)、小提琴家雅克·蒂奧(中)共同組成了二十世紀最出色的三重奏樂團。他們三人合作的足跡遍及全球,同時也灌製了不少經典唱片。(圖:網路)

除此之外,卡薩爾斯也對指揮棒產生興趣。1919年他在巴塞隆納組織了「卡薩爾斯交響樂團」,1920年1月13日舉行首演,這個樂團除了門票收入外,都由卡氏本人自掏腰包。不幸的是,1936年西班牙內戰發生,卡薩爾斯在槍林彈雨中演奏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才依依不捨地結束他親自創辦的交響樂團。

反抗法西斯的先鋒

卡薩爾斯像所有西方開明的知識分子如海明威和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一樣,是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支持者,後來在巴黎獲知祖國不幸的消息後,他數週獨居暗室,不見任何客人,並發誓除非西班牙恢復民主,否則拒絕返回西班牙。他和畫出〈格爾尼卡〉(Guernica)的畢卡索,可說是佛朗哥政權最有名的二位反對者。1938年10月19日 他在巴塞隆納大劇院做最後一場演出後,就流亡國外,不曾再返國演出,像台灣的流亡者郭雨新一樣,死後才得以回歸故國。台灣的蔣介石,就像西班牙的佛朗哥一樣獨裁。

流亡後,他定居在臨近西班牙邊界的法國小鎮普拉列斯(Prades),1939至1942年間,偶爾在法國南部和瑞士為祖國難民募款而演出。他以大提琴跟佛朗哥的獨裁政權誓不兩立,因此凡是承認西班牙獨裁政府的國家,他都拒絕去演出,唯一的例外是美國總統甘迺迪在1961年11月13日邀請他去白宮演出,因為他認為甘迺迪是自由民主的象徵,他對年輕的甘迺迪頗為敬佩。1963年12月6日,卡薩爾斯榮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

在他的演奏生涯中,最常用的一把大提琴,是起先以為由托諾尼(Carlo Tononi)在1735年所做,結果五十年後翻盤發現是由威尼斯巨匠高夫里勒(Goffriller)在1700年做的琴。他1913年就開始用這把琴,後來又獲得一支1710年做的高夫里勒大提琴,和1730年托諾尼做的大提琴。

普拉德斯音樂節(Prades Festivals,1950-1966

在許多好友與樂友的勸告下,1950年他重拾指揮棒和大提琴,開始了十六年的普拉德斯音樂節。因為1950年剛好是他的音樂之神巴赫逝世兩百週年紀念,卡薩爾斯答應,只要把收入全部捐給照顧祖國難民的醫院,他就會出來主持音樂節。

1952年他在音樂節裡,邂逅了一位來自波多黎各的大提琴學生瑪塔(Marta Montañez Martinez),卡薩爾斯對她頗有好感,並鼓勵她去紐約的曼尼斯音樂學院深造。卡薩爾斯整整主持了十六年的普拉德斯音樂節,在這個一年一度、世界音樂名家雲集的盛會,卡薩爾斯扮演了音樂界精神領袖的角色,將這裡變成了西方音樂界的麥加,直到卡氏移居他母親的故鄉波多黎各後,音樂節才宣告終止。

波多黎各:卡薩爾斯音樂節(1956-)

波多黎各是卡薩爾斯母親的出生地。卡薩爾斯在1955年第一次拜訪時,就愛上了它的海邊風景。1956六年他開始了「卡薩爾斯音樂節」,1957年8月3日 ,八十歲的卡薩爾斯終於娶到了二十歲的美嬌娘的瑪塔,兩人之間雖有年齡上的差距,但卻是終身的精神伴侶,他能活到九十六歲,最大的功勞是巴赫的音樂與瑪塔的陪伴。他們定居在塞巴小鎮(Ceiba),並把他們的居所取名為馬槽(The Manger)。卡氏晚年最大的貢獻,是把波多黎各由音樂沙漠變成世界級的音樂綠洲,每年卡薩爾斯音樂節,音樂界的明星雲集,我很榮幸曾與周賢益醫師參加了1971年的卡薩爾斯音樂節。在那裡,我第一次聽到杜明哥演唱威爾第的鎮魂曲,並第一次看到了梅塔和巴倫波因的指揮演出,只可惜卡薩爾斯因生病發高燒,而緣慳一面。

卡薩爾斯在1958年創辦波多黎各交響樂團,並在1959年催生出「波多黎各音樂學院」。

晚年的生活

1960年代,他到世界各地開大師班,包括瑞士的策馬特(Zermatt)、義大利的托斯卡納(Tuscany)、加州的柏克萊和佛蒙特州的馬波羅(Marlboro)(他在此灌了六首巴赫的布蘭登堡組曲,業已成為名盤),他的大師班也都有電視轉播,影響頗大。

1961年他的白宮演出,也是全國轉播,並灌製唱片,發行全球。

卡薩爾斯不但是大提琴家和指揮家,同時也是作曲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26年為大提琴樂團所寫的〈沙達納〉(La Sardana),他的神劇《馬槽》於1960年12月17日在墨西哥的阿卡波可(Acapulco)首演,同劇也曾在1963年的聯合國紀念日演出。他最後的一首作品叫〈聯合國頌〉,他在1971年10月24日在聯合國特別音樂會中演出,那是他九十五歲生日的前兩個月,那一天,聯合國祕書長吳丹把「聯合國和平獎」頒給了卡薩爾斯,肯定他對世界和平、正義和自由的貢獻。卡薩爾斯在受獎的那一刻,做了一場簡短而著名的演講:「我是一位卡塔蘭人。(I am a Catalan)」在此演說中他說:「我的祖國加泰隆尼亞早在英國成立民主議會之前,就有了第一個歐陸的民主國會。」

不朽的回憶錄:《白鳥之歌》

卡薩爾斯的回憶錄由他本人口述,由康恩(Albert E. Kahn)記述,1970年以《Joys and Sorrows:Pablo Casals, His Own Story(1970)》為名出版,我在1970年4月15日於林肯中心親聆卡薩爾斯音樂會後買到此書,非常精采感人,只可惜當時工作太忙,無法親譯,遂寄回給新潮文庫的張清吉先生,由我介紹林宜勝譯出,列入新潮文庫九二號《白鳥之歌》。林宜勝的譯筆,非常流暢通順,值得一讀。

由志文出版社出版的卡薩爾斯傳記《白鳥之歌》。(圖:網路)由志文出版社出版的卡薩爾斯傳記《白鳥之歌》。(圖:網路)

逝世於母親的故鄉波多黎各

他在1973年10月22日於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去世,享年九十六歲,死後葬在波多黎各國家公墓。他沒有看到佛朗哥獨裁政權的結束,但是佛朗哥的接班人卡羅國王一世的轉型正義做得不錯,在1976年他百歲冥誕時以郵票紀念他。1979年他的遺體與遺物都運回到他加泰隆尼亞的故鄉埃爾文德雷利(El Vendrell),並成立了美侖美奐的「卡薩爾斯紀念館」和「卡薩爾斯紀念音樂廳」。我在2007年曾來此參觀,非常感動,蜚聲國際的台裔大提琴家楊文信也常來此演出,他也是卡薩爾斯的崇拜者。

1989年,葛萊美頒給他「終身成就獎」,似乎是死後獲獎的第一人。

死後哀榮

波多黎各的卡薩爾斯音樂節,每年都由他的夫人瑪塔繼續舉辦。在聖胡安,亦有有一座紀念卡薩爾斯的博物館。2009年10月3日,為了紀念卡薩爾斯,一座美侖美奐的新音樂廳誕生了,耗資三千四百萬美金,由名建築師Rodolfo Fernandez設計,成為當年卡薩爾斯催生的波多黎各交響樂團的新家,特別有歷史意義。

2000年起,由德國的克隆伯格音樂院(Kronberg Academy)主辦,每四年一次的卡薩爾斯國際大提琴比賽,以發掘未來的大提琴人才為目的。這個比賽由卡薩爾斯基金會支持,目前這個基金會最大的支持者是他的夫人瑪塔,得獎者的最大榮譽是可以使用卡薩爾斯用過Gofriller名琴,第一屆的首獎得主是Claudio Bohórquez。

美國喜劇電視主持人卡林(George Carlin)曾於卡薩爾斯九十三歲時訪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把年紀了,還要每天練習三個小時以上呢?」那時卡薩爾斯回答他:「因為我想我開始有一點進步了。」

卡薩爾斯年過九十後,依舊堅持每天都要練習三個小時以上。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因為我想我開始有一點進步了。」(圖:網路)卡薩爾斯年過九十後,依舊堅持每天都要練習三個小時以上。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因為我想我開始有一點進步了。」(圖:網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林哲衡部落格大提琴家:卡薩爾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