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祖蔚
「白鯨記」的作者Herman Melville理應才是Ron Howard新片《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的核心主角,不是他鍥而不捨,重金買故事,1820年的Essex船難往事,也許就此淹沒大海之中。他的「白鯨記」小說或許有所本,終究是另一個虛構的故事,然而《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的電影故事,不也同樣是inspired於Essex的船難往事?
小說與電影互有交集,互有指涉,卻也各領風騷,或許這正是改編自真實事作的藝術創作,必然有之的「虛實夾雜」手法了。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的電影故事,不也同樣是inspired於Essex的船難往事?(圖取自網路)
電影中飾演Herman Melville的Ben Whishaw,只是聽了一個晚上的船難故事,就帶著厚厚的筆記本,心滿意足地離開了那間旅館,他會如何把真事隱去?或者以假亂真或創造更大的真實?看電影有如去讀兩小時的節略本與圖畫本,觀眾若對「白鯨記」有好奇,終究要回到小說的字裡行間去蒐尋。電影上市後可能帶動年輕人再去認識「白鯨記」這本經典小說。
不過,《白鯨傳奇:怒海之心》採行的平行論述策略,坦白說,其實是編導偷懶,抄了條捷徑,只想搭起白鯨的風帆,招搖出航,但是「白鯨記」終究只是張包裝紙,Herman Melville也只是個穿針引線的「引言人」,問的問題既乏力又不犀利,更難產生電光石火的啟蒙力量,Ben Whishaw的個人魅力幾乎沒有發揮空間,小說文本和「故事/電影故事」的互動究竟如何?坦白說,除非你是「白鯨記」的書迷,否則很難即時感知文字與影像兩個媒介的落差。
想講的事太多,期待的重點卻處理得不夠俐落鮮明則是《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的根本問題。例如一開始試圖把Essex船上的矛盾集中在搶著當船長的世家少爺George Pollard, Jr.(由Benjamin Walker飾演)與橫遭打壓,還得再等下回出航才能升上船長的大副Owen Chase(由Chris Hemsworth飾演)身上。類似這種頭頭之間的鬥爭,從《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到《赤色風暴(Crimson Tide)》所在多有,關鍵在於Ron Howard一向不善於處理高密度的好戲,他只能打打水漂,求個水面熱鬧而已。
特效做得多,不如做得巧,構圖清楚明白,畫襲點請,戲劇張力就爆了。(圖取自網路)
例如,毛頭船長要立威,就得壓制大副,先是拿姓氏作文章。餐桌上就先點名Chase是島姓,不像Pollard出自名門,天生有貴氣。拿姓氏做文章,貴我賤人,當然就是要拿階級與地位來壓人,目的就在氣死人,但那是專制階級才會玩的把戲,Chase見識多,閱歷廣,船上大小事他都精熟,一旦他「抗命」,就會凸顯船長的「亂命」,揚帆與降帆之爭,船長爭的是意氣,他爭的卻是專業,但是一切最終長官說了算,從結果來看,高下立判。
只不過,Chase與Pollard究竟在爭些什麼?除了搶著做老大之外,其他都很模糊,以致於後來的Pollard先是關在船館中藏拙,不然就是呆坐小艇發呆,提早繳械的Pollard頓時就讓前面一再提醒的「大人」之爭,無疾而終,何只是虎頭蛇尾,根本是不知所為何來了。
毛頭船長要立威,就得壓制大副,先是拿姓氏作文章。(圖取自網路)
當然,Chase與Pollard的銳氣盡失,可以解釋成他們面對白鯨的一路追殺,無所逃於大海時,才驚覺自身渺小,頹然放下魚槍的關鍵心情;同時也因為他們飄流海上的時光,想盡辨法活下去,不擇手段的野蠻行為,也讓他們對人生的野性有了更清楚實際的體會,這也是他們終究回到文明社會,必定選擇坦誠以對,說出真相的決志。就算鯨魚油脂可以日賺斗金,在那個只能喝尿度日的漂流人生中,泰山鴻毛之別,他們早已頓悟,畢竟只有鬼門關走過一回,才更能明白商業謊言的荒謬。
自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奪走了所有水池攝影的解釋權之後,諸如這類「棚內」作業的風暴已經很難再感動觀眾,畢竟那是後製作業可以海闊天空去拚想像力的空間,Ron Howard的分鏡表上明顯偏好以垂昇升降的人體動作和高空鳥瞰的鏡位去打造「行船難」及「逃命難」的雙重折磨,雖然《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的戲劇矛盾太過老套又不知所云,但是至少鏡位構圖還有可觀,那至少反應了Ron Howard視覺先行的創作公式了,再加上Roque Baños的音樂,《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生命哲理不多,但是光看畫面經營,還是能看得津津有味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藍色電影夢 藍祖蔚:白鯨傳奇:誰的怒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