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花在各部門的研究經費究竟有多少?我不是相關部門的官員,無從得知。但從其表面的規模來看,包括研究人員的薪水以及退休年金在內,其數字應該是相當驚人的。
有沒有必要做那些研究?只要政府預算許可,民眾也許沒有置喙的餘地,但對於其研究成果,除非事涉國防外交機密,否則應該將其全文公開攤在陽光下,接受全民的監督檢驗才是。不要再像以前一樣,外審後連看也沒看就束之高閣,好像其存在的價值,就只是為了應付形式上的需求而已。
我相信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具備執行研究計畫的能力,也都全心全力地將精神投注在研究工作上面,但總會有少數比例的人員,老是寫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或掛個名由別人代為執行,甚或未具備基本的執行能力,長期靠他人捉刀或編譯湊合了事。這些都不是想像或傳說的事,而是實實在在存活在現階段的組織架構中,不斷地腐蝕研究部門的生命力。
圖為研究人員正在做實驗。(資料照,記者羅欣貞攝)
有一種研究報告,看完後不把你給活活氣死才怪。它的結論特別多,多到有近十頁,而且是條列式的,但前後矛盾,跟前面的章節討論也完全不相干,原來是從外文不同的著作中直接編譯湊合起來的,所以就算在網路上搜尋,也很難找到抄襲的證據,因為不管中文或外文,都沒有那樣的字串,它確實經過變造改寫的過程,只是在報告裡是屬於無意義的存在而已。
一篇論文,通常只是為了解決單一或相關連的問題才會刻意去研究它,他老兄老姊卻一下子「憑空」解決了數十多個問題,而且完全看不到討論的過程,跟主題也未必相關,請問這種研究報告有什麼價值可言?而且還不是自己寫的。
對於這類人物,其實自家人都相當清楚明白,只是礙於制度的牽絆或不想招惹麻煩,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累積了一大堆沒用的傢伙,阻塞了機關內部必要的新陳代謝,當家者其實也是有苦難言的。那些內部的淘汰機制,洋洋灑灑列了好幾十條,大部分都是擺好看用的,騙騙外行人而已,無法發揮實際的功能,至多只是讓當事人升不了等,無法將他們徹底淘汰掉。
論文。(資料照,記者袁世忠攝)
以前某機構搞過內部自清運動,但不管規則訂得再怎麼客觀公正,最後總要由人來執行。凡事只要存在有人治的因素在,最後自然而然就會治絲愈棼,形成黨同伐異的怪現象,過程跟國民黨內部的政爭差不了多少。請問,國民黨內部沒有黨規嗎?沒有考紀委員會嗎?為什麼許多爭論最後還是要交由司法及民意來解決?
立法院相關委員會若能即時修訂相關法律,增列一條類似「各部會所屬機構的研究計畫在執行完畢後,應於半年內將成果在各部門網站公開發表」的規定,將「研究報告」比照「政策執行」,坦然接受納稅人的檢驗,歷經觀察與再觀察的過程後,最後的評價應該會比較客觀公正些,有助於淘汰其中真正的冗員。
由於這類動作是直接訴諸民粹,標準不必訂得太高,只要那些現役人員還保有類似美國職棒小聯盟二A以上層級的身手,就不必太過於挑剔。換言之,只要不是抄襲或內容邏輯過於光怪陸離,大可不必刻意賞給負面的評語和噓聲。
台灣高學歷的人口愈積愈多,兼課的想找專任的職位,專任的想找公部門的鐵飯碗,公部門的現任專職人員中,有些人其實並未具備那樣的能力或心態,卻長期佔著茅坑不拉屎,混水摸魚,坐領高薪,其作為實在無法讓人苟同。如果是在私人機構,早就不知道被淘汰到哪裡去了。
今後若能藉由每年研究報告的上網,公開接受納稅人的審查,再次確認在職專業人員的專業性及專注性,其作用其實是功德無量的。至少讓那些想進公部門服務,卻長期不得其門而入的私立學校教師以及四處兼課的博碩士們,情緒上有個疏通的管道,若能因而找到遞補的職缺,更上一層樓,那更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大家都樂觀其成。
(退休研究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